晚明民变
李文治编著的历史作品
《晚明民变》是李文治编著的历史类著作,首版时间是1948年。
内容简介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煤山自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轰然倒塌……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强盛一时的大明帝国其灭亡是有清晰脉络可循的:由底层民变而起,农民起义而衰,民族战争而终。李文治教授在《晚明民变》中力避前人隐讳,据实直陈,通过对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三股民变势力的一一分析,重点研究了民变的兴衰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并根据史料做出惊人假设:明朝有数次机会或可免于灭亡,若明朝政府处置得当,今日中国会走向何方?
时代或许不同,但引发民变的原因总是惊人地相似:贪污腐化,社会不公,民怨沸腾,正义不彰……一个繁盛王朝短时间内崩溃,必然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原因和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正是《晚明民变》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李文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博士生导师。生于1909年10月,河北省容城县人。193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发表《北宋民变之经济的动力》等文稿;出版的《晚明民变》,奠定了其作为历史经济学家的地位。建国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文治留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由于李文治教授在研究上成绩卓著,对中国经济史研究有很大贡献,被誉为“历史经济学泰斗”。
作品评价
第一,李文治也对农民军抗清的行为进行高度赞扬。他在行文中,虽然时常称农民军为“流寇”,却从正面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指出本应迅速崩溃的南明,却因为“国人的觉悟”和“流寇的归明”而现出了新的生机。当时全国各地“成千万的民众,参加了民族斗争。这些民众,有的苦于明朝的暴政酷敛,有的曾参加过流寇的队伍,现在都举起反清的义旗”。李自成、张献忠的余党,“在民族思想澎湃,反清复明运动高潮之下,由于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自觉,也改变了原来的政策,起来共同支撑明朝的江山”。李文治还在《晚明民变》一书的“绪论”中,指出随着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的归附和支持,“明室便在他们挣扎扶持之下,多延长了十几年的历史”。这些农民军“先以政治经济的压迫之后,起而反抗官府;继以国家民族之休戚,转而扶明御清;这种转变是带有浓厚民族意识的”。与郭沫若一样,李文治也分析了李自成农民军失败的原因,指出李自成军队进入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腐化堕落,“他部下的将官,陶醉于奢淫享乐,士卒也逐渐腐化起来”。
第二,李文治也揭露南明的黑暗与腐败。他指出南明的崩溃“在政治方面,更十足表现了腐败”,如争权夺利,党争不断,“在福王由崧未即位之先,先有福王潞王的争立;即位之后,又有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对东林老臣的排挤。”如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官吏的升迁,不是攀党,便是行贿,致有‘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宰相只要钱,天子但呷酒’以及‘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的谚语。”他还揭露南明君臣生活腐化,“弘光更是个淫奢无度不问朝政的天子”,结果“文恬武嬉,暮气日深”。同时,士大夫们也“流连秦淮,召妓狂饮,沉迷于物质肉欲的享受”。
当然,时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李文治,与郭沫若和翦伯赞等左翼学者又有所不同,在称呼上还保留了“流寇”一词,甚至认为南明时“流寇和外患的影响毁坏了农村经济基础”。但是,李文治与郭、翦二人在历史观上并无根本差异。他选择“晚明民变”作为研究课题,就是受到新史学和唯物史观的影响,将学术视野下沉至民史,重视下层群众的力量。其书名中的“民变”一词,与此前谢国桢的“奴变”一词相似,都是从社会下层研究历史,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李文治在《晚明民变考》中,较为正面客观地叙述和研究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充分肯定晚明和南明农民起义军的历史作用,可见其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文治得到“比较彻底地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的评价。这种取向在他早期的“民变”研究中已有显现。
版本信息
参考资料
晚明民变.中国社会科学网.
谢贵安 | 抗战时期“南明”语境的形成与史学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08:3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