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县志是对栖霞县各方面较为系统的记录,明代以来6次编修县志。第一部《栖霞县志》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始修,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方定稿付梓。后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增修;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增修;清乾隆十九年(1754)通纂;清光绪五年(1879)续修;民国25年(1936)年重修。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等原因,明万历年间的版本佚失,民国时期的县志亦未出版。 新编《栖霞县志》 上限起自1840年,对需溯源的事物,则适当上溯;下限止于1985年, 大事记断于1988年。全书除概述、大事记及卷尾外,共设26编,依次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果业、水利、工业、商业、工商管理、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军事、民政、政法、人事·劳动、文化·体育、教育、医药卫生、科技、民俗、人物。
位于山东半岛腹地。东临福山、牟平,南依莱阳、海阳,西与招远毗邻,北与蓬莱、黄县接壤。为烟台市唯一的内陆县。金阜昌二年(1131),析蓬莱县阳疃镇及莱阳北境建置,因“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县内区划迭有变更。明清时期称社;民国时期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袭旧制,区下设乡。1958年建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1984年废人民公社建制,设8镇、15乡,辖968个自然村。全县面积2044.5平方千米。其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为主,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境内大小山峰2500余座。以东部的牙山和西部的艾山两大山系构成境内的地形脊背,素有“胶东屋脊”之称。境内大小河流114条,径流多属山溪性,源高流急,速涨速泻。县域属暖温带,东亚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季节交替明显,四季差率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985年,全县17个民族共有人口651584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92%)。县城居县境中部栖霞镇,为历代县城驻地。县城在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誉称“山城”。1985年,驻城人口20634人,有工交企业100余家,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设施齐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5年, 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达70938万元,比1949年的2574万元增加了26倍多;社会总产值由1978年的42469万元,上升到96853万元。1978年以后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7%。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2.7%。1984年,全县粮食每公顷产量达到9225千克,花生每公顷产量3795千克,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生产,是栖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65年,全县多种经营收人为201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1.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了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开采、加工和运输服务等行业迅速兴起, 全面发展。1985年,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达38596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72.1%。其中果品总产达1.2亿千克,居全省第一位。 栖霞工业真正起飞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县、社、队三级工业一齐上,全民、集体、个体三级所有制同时发展,形成了以建材、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冶金六大行业为主体,兼有电器、制革、五金、印刷、工艺美术、服装、 木材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85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0193万元,比1949年增长124倍。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商业得到恢复发展。195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977万元,其中国营和集体商业为1647万元,占83.3%。1985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5997个,从业总人数为15860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3075万元。集市贸易异常活跃。上市商品达15类、600多个品种,市场成交额为2400多万元;出口商品已达9个门类、56个品种,出口总额达4300多万元。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中小学917所;科研机构12个,科技人员1989人;拥有卫生医疗机构33个,医务人员1422人。县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体育活动深入普及,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栖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人、学士不乏其人。元代丘处机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不仅在道行上受世人推崇,被奉为全国道教领袖,而且在养生学方面颇有研究,世代闻名。清代农民起义领袖于七,率众以牙山为根据地,举旗抗清。著名学者郝懿行潜心于经学和训诂考据学,代表作《尔雅义疏》为经学名著。现代经济学家韩及宇学识渊博,对资本、金融、货币等研究颇深,撰有多种经济学著作,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 县内名胜古迹众多。 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其中县级13个、市级4个、省级2个、国家级1个。位于牙山东麓的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是胶东最大的烈士陵园。古镇都牟二黑子地主庄园,为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