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影像
2013年潘礼德执导的纪录片
《残缺影像》是由潘礼德执导的纪录片,由Randal Douc、Jean-Baptiste Phou担任解说,2013年5月19日在法国上映。
剧情简介
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缺失的影像——一张拍摄于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时期(1975年至1979年)的照片。这一张照片并不能证明红色高棉的暴政,但它足以令人思考、反思及还原历史真相。“我”在祖国的档案、证件及宣传资料里寻找无果。然后,“我”知道了,这张照片的缺失自有其理由。“我”停止了寻找,决定自行制作一张照片,向大家展示。
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金边,把全体金边市民驱逐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年幼的“我”和家人便在其中。从那以后的岁月中,人们经历了非人的折磨,“我”父亲绝食而亡,女孩活活饿死,“我”喝着水洼里的臭水,一个母亲被孩子出卖,而国家机器却毫不动容地高速运转。红色高棉“伟大革命”的口号整天悬挂在死亡的空气中,难以驱散。人们如蝼蚁般在灼热干旱的土地上绝望地忙碌着。在“地狱”中,“我”幻想自己飞入浩瀚的宇宙中,更常常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温馨的家庭,爱玩乐器的哥哥,“我”深深热爱的电影制片厂,甜美的芒果和香料的气味,美丽的姑娘穿着华服金饰翩翩起舞。这些幻想和回忆成为“我”的“救命稻草”,使“我”没有发疯。
红色高棉的时代结束了,然而不论何时,总有人被排挤到温饱线上挣扎,不公正永远存在。
幕后制作
1975年,11岁的潘礼德和很多柬埔寨人一样被投进了劳改营,4年间他失去了许多亲人。作为幸存者,他认为有义务告诉子孙后代,那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开始他只是想做一部传统形式的纪录片,但是当得知一个助手可以捏黏土小人后,他让助手捏了一些,发现黏土小人其实带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这些黏土的构成就是土和水,在拍摄结束后它们又可以重回自然,十分环保。更重要的是,潘礼德认为,这些小人不仅仅是黏土形象,它们更代表了人类的精神本质:每个人最终都会像黏土一样化为尘埃随风而逝。在柬埔寨,人们相信当人死去之时,灵魂不会随之而亡。所以这些黏土捏成的小人,也正代表了那些在屠杀中的死难者之灵。除此之外,这种更舒缓的表达之道让他这个屠杀幸存者在表现屠杀时感到了一种宽慰。
主创团队
获奖记录
发行信息
制作发行方
上映情况
作品评价
纪录片的内核,加上定格动画的表现形式,让这部作品卓尔不群。该片情节动人,故事发人深省,最关键的是,在那种不徐不疾、平平淡淡的讲述背后,所隐藏的是残酷、黑暗的故事与真相。这种反差,令人不寒而栗。(腾讯娱乐评)
用五彩卡通感的粘土人偶来表现一段沉重的历史,这本就是一个天才的想法,而潘礼德的执行力也分毫不弱。他让静止的人偶进行“演出”,制造了一种简洁的美感。他充分动用了镜头内外的空间,偶尔动用的一些特效虽简单,效果却非常出色。静态的画卷非常需要声音的支持,而在这方面该片完成得很到位。独白贯穿始终,不仅是对事实的描述,还有对心理的勾画,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内在,将之单拆出来就是一篇章文笔优美、饱蘸哀思的文章。逼真的环境音效也使观众融入片中的情境中。在该片的结尾,导演跳出本国的屠杀史,对整个人类的困境进行批判,堪称升华全片的妙笔。(《看电影》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00:24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