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梅,中药名。为
茜草科植物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 Hance的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湿热泄泻,痢疾,湿疹,疮疖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别名
水杨柳、水毕鸡、串鱼木、鱼串鳃、沙金子、水石榴、水金铃、白消木、水红桃、水荔枝。
入药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归经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清利湿热,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湿热泄泻,痢疾,湿疹,疮疖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疳积:(水杨梅)花果序15g。水煎服。
2、治牙根肿:(水杨梅)花叶捣烂敷。(1-2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3、治皮肤湿疹:水杨梅全草、三角泡、蚂蚱勒、苦地胆各适量。水煎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4、治外伤出血:鲜水杨梅叶或花,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阴道滴虫:水杨梅花果序制成20%流浸膏涂阴道。或用水杨梅浸膏片3g塞于阴道内。(《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收茎叶,鲜用或晒干。8-11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摘花果序,拣除杂质,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性
落叶小灌木,高1-3米;小枝延长,具赤褐色微毛,后无毛;顶芽不明显,被开展的托叶包裹。叶对生,近无柄,薄革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长2.5-4厘米,宽8-12毫米,顶端渐尖或短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侧脉5-7对,被稀疏或稠密短柔毛;托叶小,早落。头状花序不计花冠直径4-5毫米,单生,顶生或兼有腋生,总花梗略被柔毛;小苞片线形或线状棒形;花萼管疏被短柔毛,萼裂片匙形或匙状棒形;花冠管长2-3毫米,5裂,花冠裂片三角状,紫红色。果序直径8-12毫米;小蒴果长卵状楔形,长3毫米。花、果期5-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疏林中或旷野。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茎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皱纹及灰黄色类圆形皮孔。质硬,不宜折断,断面皮部呈片状,木部呈纤维状,黄白色。气微,味微苦。果序由众多小蒴果密集成头状,呈圆球形,直径3-10mm,棕黄色,粗糙触手,搓揉后小蒴果很易脱落。露出果序轴。小蒴果倒圆锥形,长3-4mm,淡黄色,先端有5裂的宿萼,内有4-8枚种子。种子棕色,外被毛,长椭圆形,两端并有狭窄的薄翅。气微,味略苦涩。
药理作用
1、对平滑肌的作用,解痉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癌作用。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痈肿溃疡,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和皮肤湿疹等。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治暑热水泻,疳积,牙根肿,疮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