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问题》,艾伟著,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出版。本书为一部汉字的心理学研究论著。全书分9章,约20余万字。
《汉字问题》
汉字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21年刘廷芳所做的汉字字形及字声在字义记忆上的实验分析。艾伟自1923年开始以实验为基础研究汉字的形、声、义等课题。本书是作者25年实验研究的总结。书中先阐述作者早期的重要实验与发现:①研究汉字的辨认与默写之间的关系,发现汉字的笔划结构对个别字的观察辨认起重要作用,而且汉字的偏旁类别和字划的组成种类影响辨认的难度;②选用释形字、同音字和其他偏旁的汉字为实验材料,比较其“形”和“音”在学习上的区别。作者推论,形声联结之消灭早于形义;若形义联结消灭时,则形声联结早不存在,因此不再引起反应;③探讨课堂情境下的学习历程,研究形声和形义两种联结在课堂的形成。作者发现联结的形成与其字的出现次数、分配、相似字形的解释度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上述12项实验,书中拟出多项汉字识字教学原则纲要。在汉字音与义的关系及其在学习上的影响方面,作者采用识字测验法,测试识字过程中的几种情况,并以“音义皆知”为学习成熟的指标。书中还详细地揭示出在字形、字声、字义3方面便利学习和不便利学习的诸因素。
作者以实验心理学原则对汉字简化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提出:①10笔划以内者易观察;②11~15笔划之间者,视字的结构形态,决定其观察度;③在13笔划以上而由左右偏旁组成,而两旁笔划差距超过一划以上者,字形的观察极为困难;④10划以上的,其结构分3、4种而由曲线及斜线所组成者,也难于观察;⑤字的一部分与另一字的一部分类似时,书写易笔误;⑥合成字易于观察;⑦字形由横直线组成者,笔划在15划以内,易于观察;⑧笔划两边对称者,易于观察。从实验心理学的原则出发,书中对简化汉字的建议有:①避免形状极其相似的简化字;②多用横直线相称的笔划,少用斜线及曲线笔划;③两偏旁的笔划比率不宜相差过大;④尽量顾及到“六书条例”式造字时的原意;⑤形声字中借偏旁而得声者应避免例外;⑥少造形义毫无关联的简化字。作者还提出,应注意只简化笔划在10划以上的常用字。
本书后部分专门讨论汉字排列和书法研究的问题。根据作者关于汉字横、直示读的实验,提出在完全无意义字为刺激的情境下所获得横行速视优于直行的结论,在实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书法研究方面,书中分析结果表明,笔划较短或由横直斜线组成的字形写法较易练习,笔划较长或由曲线组成者则较为困难。本书揭示,书法的练习,必须考虑字形的因素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目录
自序
第一章字形研究
第一节汉字心理之意义及其研究之目的
第二节汉字改革运动述略
第三节汉字字形之重要
第四节识字之意义
第五节形声义相互间之关系
第六节汉字心理实验之第一种
第七节计算成绩之方法
第八节观察上汉字困难之原因
第九节观察与默写汉字之几种特性
第十节汉字心理实验之第二种
第十一节统计结果之研究
第十二节汉字心理实验之第三种
第十三节识字教学原则之拟定
第十四节刘廷芳氏之研究
第十五节蔡乐生氏之研究
第十六节蒋一前氏之形母创说
第十七节杨继本君之研究
第二章字量问题
第十八节史的叙述
第十九节通用字典之字量
第二十节普通书报与文件之字量
第二十一节常用字汇之重要及其功用
第二十二节语体文应用字汇
第二十三节小学分级字汇
第二十四节儿童民众与商人之字汇
第二十五节大众实用字汇
第二十六节市民常用字汇
第二十七节农民常用字汇
第二十八节店号常用字汇
第二十九节教育部之常用字汇工作
第三十节艾伟周祖训二氏之研究
第三十一节千字课之字量比较
第三十二节学习千字课之效率问题
第三十三节洪深舒新城吴廉铭三氏对于基本字之尝试
第三章识字测量
第三十四节识字测量之重要
第三十五节张耀翔氏之识字测验
第三十六节艾伟汉字测验之编造
第三十七节汉字测验之举行
第三十八节测验结果之统计
第三十九节本测验之信度与效度
第四十节次数分配之形势
第四十一节本章之结论
第四章词汇研究
第四十二节绪论
第四十三节王文新氏之研究
第四十四节王显恩氏之研究
第四十五节周其辰氏之研究
第四十六节本研究之动机与目的
第四十七节选词原则
第四十八节统计步骤说明
第四十九节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十节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音义分析
第五十一节测验结果之推究
第五十二节识字反应之分析
第五十三节造字原则与字数分配
第五十四节音义成绩与常见次数
第六章简化问题
第五十五节史的叙述
第五十六节劳乃宣之简字运动
第五十七节黎锦熙与部颁简体字表
第五十八节陈光垚与中国文字改进学会
第五十九节吴廉铭君对于简笔字的尝试
第六十节字形心理实验对于简化之贡献
第七章排列问题
第六十一节国文横直读问题
第六十二节杜佐周氏之研究
第六十三节陈礼江哈尔二氏之研究
第六十四节沈有干氏之研究
第六十五节周先庚氏之研究
第六十六节艾伟氏之研究
第六十七节研究之结果
第六十八节陈汉标君的批评及最近之新发现
第八章书法研究
第六十九节过去研究述略
第七十节本研究之目的与方法
第七十一节第一实验(书法练习之进展)
第七十二节第二实验(字形写法难易之分析)
第七十三节书法横直之比较
第九章全书总结
第七十四节重要发现述略
第七十五节对于继续工作之建议
附录一关于历代汉字之增加情形(本书第二章)
附录二关于识字测量(本书第三章)
插页三、四中小学各级之识字量
附录三关于词汇分析(本书第四章)
插页五三种教本在各册中所含有的生字数及总字数之比较
表次
第一章
表一汉字艰难度之比较
表二汉字艰难度之比较
表三汉字艰难度之比较
表四字类三组
表五释形同音两法教授之成绩比较统计
表六最后试验中之成绩统计
表七两次试验成绩统计(单字方面)
表八两次试验成绩统计(辞的成绩)
表九蔡氏研究之结果(a)(识别方面)
表十蔡氏研究之结果(b)(默写方面)
表十一蔡氏研究之结果(c)(字形及其成绩等级)
第二章
表十二历代字数递增情形
表十三二十种通用字典所有字数的调查
表十四各家常用字汇之单字数
表十五陈氏字汇各种材料之字数
表十六小学作文用字分析
表十七大众实用字汇之材料
表十八市民字汇各项材料之字数
表十九陆氏店号用字发现次数
表二十徐氏店号用字发现次数
表二一教育部千字课选字各材料之字数
表二二小学初级国语教科书各部各册生字数比较表
表二三小学初级国语教科书各部各册字数比较表
表二四全文字数与其生字数之比率
表二五盖滋智商与艰难指数对照表
表二六依据指数而定初小国语教本每册总字数及生字数之设计
表二七五种千字课字量比较表
表二八两月内学习二十八课后之测验成绩
第三章
表二九张氏识字测验之结果
表三十各级学生之平均年龄
表三一第一二类测验音义俱知成绩均数及识字量
表三二两类测验音义俱知成绩差异系数
表三三各级识字成绩之进步
表三四各级识字成绩常模表
表三五男女识字量(全识字)之比较
表三六汉字测量结果上信度之表示
表三七四十五等级相关之分配
表三八偏态之表示
表三九切面成绩之表示
表四十各级一二两类之成绩
第四章
表四一小学各级词汇分配表
表四二初小国语教本各部生字生词数及三部共同之生字生词数
表四三三部共同及一部仅有之生字生词数
表四四各部总字数
表四五各册难度指数表
表四六各册总字数及总词数
表四七生字生词在各册之增加率
第五章
表四八汉字测量结果(音总义总)
表四九汉字测量结果(止知音止知义两种)
表五十音义比率
表五一各字音义成绩所属等第表
表五二汉字测验所用汉字按造字原则分配表
第六章
表五三小学各级默字错误分析表(周启巽)
表五四(a)(b)(c)小学各级错字分析表(包稚颐)
第七章
表五五(a)无意义字之阅读比较
表五五(b)有意义字之阅读比较
表五六(a)(b)(c)几何图形之阅读比较
表五七(a)平均每人所费之时间
表五七(b)平均每人做对之工作
表五八英文程度与例外之关系
表五九沈氏研究之结果
表六十周氏首次实验之结果
表六一整个与半字阅读成绩之比较
表六二美人对于汉字位置之判断
表六三卡片上所用汉字之一段
表六四(a)汉字横直视正确度之比较(高小二年级)
表六四(b)汉字横直视正确度之比较(初中二年级)
表六四(c)汉字横直视正确度之比较(高中二年级)
表六五(a)汉字横直视速度比较(高小二年级)
表六五(b)汉字横直视速度比较(初中二年级)
表六五(c)汉字横直视速度比较(高中二年级)
表六六(a)默写错误之次数(白话)
表六六(b)默写错误之次数(文言)
表六六(c)默写错误之次数(无意义)
表六七各种文字横直读比较总表
表六八(a)不同笔画(无意义)之汉字横直视成绩比较(高中一甲)
表六八(b)不同笔画(无意义)之汉字横直视成绩比较(高中一乙)
表六九(a)不同笔画(无意义)之汉字横直视速度比较(高中一甲)
表六九(b)不同笔画(无意义)之汉字横直视速度比较(高中一乙)
表七十(a)不同笔画(无意义)汉字横直视成绩速度男女之比较(高中一甲)
表七十(b)不同笔画(无意义)汉字横直视成绩速度男女之比较(高中一乙)
表七一书法练习之进展(初中三上)
表七二书法练习之几何均数
表七三书法练习之进展(初中三下)
表七四汉字字形构造在难易写法上之等第举例
表七五常用字汇笔画之均数与众数
表七六汉字分类表
表七七汉字首划及末划之末端的位置分析
图次
第一章
图一a.观察测验原来样
b.字形之观察错误举例
第二章
图二历代汉字递增之趋势
第三章
图三各级全识字数
第四章
图四总字数与总词数之比较
图五生字数与生词数之比较
图六各册中生字数在总字数中之百分比
图七各册中生词数在总词数中之百分比
图八各册中词汇之分析图示
图九图八事实之另一表示
第五章
图十一二两类汉字测验之成绩(各有止知音与止知义两种)
第七章
图十一周氏图示结果之第一种
图十二a.b.周氏图示结果之第二种
第八章
图十三书法练习之进展
图十四书法练习进展中各生之努力度
图十五书法练习之进展
图十六书法练习上各字之个别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