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北京》是2017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作者是王长征。
图书简介
本书为诗人王长征所著,记录了他漂在北京的生活与感悟。诗集出版前就已受到诗坛的关注,著名翻译家
屠岸先生题写书名,著名诗评家乔延凤作序、著名诗人
洛夫、
洪烛、
谭五昌、北塔、陆建、程维、
雁西、
张况等一些诗歌名家给予高度评价与赞誉。
作者简介
王长征,诗人、评论家。作品见于《
人民日报》《
中国作家》《
星星》《散文诗》《
天津诗人》《新大陆诗刊》《台湾诗报》等400余家刊物,已出版诗集《
心向未来》《
幸福不期而遇》《漂在北京》,诗论《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文史专著《
北京西城老字号传承故事集锦》(北京西城社科联立项出版)等多部。已荣获“《百花园》2015年度最近作品提名奖”、第二届中国长诗奖、《奔流》杂志“桂冠诗人奖”、“新诗百年·中国诗歌万里行优秀诗人奖”、首届阳关诗歌奖等多个荣誉奖项。
名家推荐
从王长征的诗里,我读到了他根植于内心的乡愁和善良,读到了诗歌的骨头和血脉,肝胆与魂魄,读到了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自信与坦然,潇洒与豪迈!
王长征的诗歌语言是多姿多彩的,自然、个性化、民间性,完全不同于今天诗坛上那些呆板、令人生厌、做作的语言腔调。他是在社会大熔炉里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继承了从《诗经》以来我国优秀的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生活,艺术上同样从我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歌民谣中汲取养料,发扬光大。
——
乔延凤(原《诗歌报月刊》主编 著名诗人 评论家)
王长征从故乡向北追梦,漂在京城幢幢高楼之间,面对森林般的楼房和滚滚车流,他的灵魂无处可依,唯有诗歌的大树将其接纳,他不住地向上攀爬,任由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他采撷一枚枚诗歌的果实,或饱满,或干瘪,或跌落,但他仍在不停地向上向上,采撷采撷,当我擦肩而过蓦然回首,发现他己是盆满体丰,一枚枚香气扑鼻诗果诱惑着我去品尝,多么坚韧的诗果,多么有情怀的味道!
《漂在北京》以诚实的写作姿态,展示出了一个外省青年诗人漂在北京的生存窘态与精神困境,其异乡漂泊者的北京体验的忠实记录与诗性抒写,尤其是作者源于灵魂深处的痛感经验的审美表达,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历史以来关于北京的诗汗牛充栋。但从现代都市诗学这个范畴而言,还没有多少优秀文本配得上这个国际大都会的纷繁复习。多年来,我不仅自己在努力,而且也在期待同行的精彩呈现,王长征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我的阅读期待:敏锐的感受、干脆的节奏、陌生化的修辞策略。我愿与长征共勉!
——北塔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王长征几乎是以诗在与庞大无名的生活抑或一座大城对阵。他的焦灼与固守,乃至在自己的精神高地上寸步不让地与词语搏斗,都在其诗中化为了一场空前的蹈舞。
记录生命之不能承受,王长征用一缕光穿过尘世,化作琴弦呼唤一份真诚和纯净,寻找自我的倾诉方式。
——
雁西(海峡两岸桂冠诗人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长征以“新北漂”诗人的身份从容切入百年中国新诗的天空,展开个性鲜明的抒情之翅,翱翔于都市的繁华驳杂与乡村的透亮清蹇之间,他以雏鹰般的犀利视线,给人带来新叙事诗平和而淡定的惊喜,他的笔墨内敛、理性、纯粹,不乏理想主义情绪,值得品读。
序言
真情、丰盈、深刻、动人——序王长征的诗集《漂在北京》
90后作家王长征的新诗集《漂在北京》就要出版,嘱我为他作序。我仔细阅读了他的诗歌,觉得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许多都属上乘之作。
大学毕业后,他从安徽只身前往北京发展,短短几年,就在诗歌创作上有了突破性的质的飞跃,这令我倍觉欣慰。如今,他无论事业上,还是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是一位日趋成熟的诗人了。他的成长之路,对当前中国诗坛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欣然应允了他的嘱咐,愿意向中国诗坛郑重地推荐这位颇具潜力、值得重视的青年诗人。王长征的诗歌,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意蕴丰盈,艺术上有自己的独特追求。 他关注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文化,关注他们的今天和明天。他的诗作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些作品内容都来自他身边的人物、事件和景物,来自活生生的生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采访一位有钱人》就是这样一首优秀诗作:
采访的时候
他问我是哪里人
我自豪地回答:阜阳!
他顿时露出鄙夷的神色
“我知道!大头娃娃,毒奶粉!”
我按捺不住气愤
问他是哪里人
他骄傲地说出南方一个富庶的城市
并得意地告诉我
毒奶粉就是他们生产的
大头娃娃也是他们的杰作
听罢,我愤怒地拍起桌子
我——不——知——道!
那个地方我岂能不知?
生产毒奶粉卖给阜阳
赚足了黑心钱
如今还在继续伤害阜阳!
看他无知而丑陋的嘴脸
一位自私卑鄙的有钱人
我立刻收拾录音笔结束采访
回去的路上
眼泪委屈地流淌一地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戏剧性的手法,以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将加害者和受害方的对立与感情冲突,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过目不忘,引起共鸣,其从道义上批评社会上不顾贫困地区人民的死活、赚不义之财的不法奸商的目的不言自明。诗的语言个性鲜明,朴实、准确、犀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艺术表现上说,这种对话形式、戏剧性场面,让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上山采蘼芜》。
另一首《一位乞丐老妇》,同样是上乘之作,写了一位乞丐:
伸手朝我走来
泪光盈盈尘埃满面
想起一些新闻报道
我选择视而不见
怕被伪装欺骗
你打开唱机
传来熟悉的河南豫剧
一曲哭戏《寻儿记》选段
如泣如诉凄凉哀怨
这出戏常惹得父老乡亲落泪
此刻我已是泪水潸潸
注视着你的目光
充满坦诚、洁净
还有一份似曾相识的羞怯
你凌乱的白发,不整的衣衫,深深的皱纹
瘦黑的面庞、头上的方巾,愁苦写在你的眉间
让我忆起埋在乡下麦田的亲人
你蹒跚离去良久
我的思绪仍一直沉浸在贫苦的乡村
心中满是遗憾和怅恨
你多像我受苦的奶奶
——我憋了半天泪水都没有喊您
同样是个戏剧性的场面,不过作者没有采用对话的形式,而是以第二人称来写,进行讲述、描绘、将一位出来寻找儿子、沦为乞丐的老妇的肖像、神情、动作,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我”开始时抱有防备心理,害怕被这位乞丐老妇欺骗,等到《寻儿记》唱段传出,“我”心理的防线就崩溃了,一种痛感弥漫了心间。以致觉得这位乞丐老妇就是自己“受苦的奶奶”。
王长征的诗作中,这类关注底层民众疾苦的篇章占了很多。
这位“曾是一朵水灵的荷花/曾被很多男人追逐/曾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的乞丐老妇人,“深夜,她扛着鼓囊囊的蛇皮袋/回到堆满垃圾潮湿的院子/一群蓬头垢面的孩子黑暗中钻出/像迎接一位凯旋归来的女皇//昨天又捡回一名弃婴/生活又加上一个沉重的砝码”,“半月前她得知自己患了绝症/这些孤儿的归宿让她彻夜难眠/她找过政府、媒体和企业家/人们都把她当做疯子/最后她竟然前来求我——/我力所能及的/只有请她吃顿饱饭”。她无奈离去时,一句“孩子们毫无着落我就死,不行!”的话语,令人更心酸!
《睡在路边的农民工》,写的是“弓腰驼背/种植出片片楼群”的农民工,中午时候,“像颗颗弯着的钉子/散落在路边阴影里午睡”,这些“脸颊沾满泥土/无人欣赏”、像“卑微的草芥”“细碎的微尘”的农民工,建造了我们城市的楼群,并且他们往往“一年能跨好几个省份”。城市一天天变高了,他们却依旧贫困、卑微。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他们的同情。
《“城中村”飘出赞美诗》,把“蹬三轮、收废品、打零工……/活在北京的底层/经常受到黑社会与警察的骚扰”的城中村人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赞美诗”这个细节,写的是这些人的精神世界,本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都应知道,他们才是用双手创造了世界的主人,而却去唱《圣经》的“赞美诗”了,这个反差同样令人叹息!
《教师节》一首,则从孩子节日给教师送红包,暴露出社会和教育的问题,同样发人深思。
北京是当今中国急剧变化中的一个缩影。王长征的诗中,领导、董事长、老板、北漂族、艺术家、小姐……,这栩栩如生的群像,组成了北京一幅全景图。
《黄渠西路》中写道:
北京东五环
有一个地铁站叫褡裢坡
这里曾聚集“丐帮”与“侠客”
向西走,很多人中了武举
向东走,很多人变成流氓
处于朝阳与通州交界/既有白领也有民工
既可能成就梦想
也可能梦断蓝桥
未来的路,在于方向的选择
就像附近地理环境一样
沿着黄渠西路
向西南行 500米
是成就辉煌的“传媒大学”
向东北行500米
是引人堕落的“红灯区”
把地理位置全景纪实式地展现出来,这种真实的程度无疑是巨大的。
北漂者是作者最熟悉、接触最多、内心感受也最深的一个群体。
其中《漂在北京》,用“漂”一词,将难以生根的现状,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叙述的语言,满是真切感受,第一句“京城,伟大的造梦师”是点睛的一笔:
多少人轻轻而来/ 多少人悄悄离开//……夜色阑珊,繁华下/有人去娱乐场所纵情声色/有人借酒浇愁长吁短叹/……北京的夜晚/有时雾霾重重/有时飘满星星/抬头眺望还是低头生活/全看自己的选择
而这些人中,文化界艺术界新闻界不乏其人,《拒绝》一首,写一位潦倒的艺术家:
一位穷愁潦倒的艺术家/向我推销一幅泣血之作/从一千降到五百/最后三百也卖/因为他漂泊京城/没钱如何生活//我将口袋翻出/让他仔细查阅/作为一位诗人/在这里一直漂泊/除了拥有廉价的诗句/能有什么?
作品折射出了寻梦人的追求、奋斗、希望和他们的挫折,以及艺术的无奈。
我很看重的是王长征的艺术表现。他既善于细节的描绘,又善于全景式的摄取。
《北京洋妞》是很不错的一首:
一位白净高挑的洋妞/那么高傲惹眼//她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无人知晓/只见她薄薄的紫纱衣下/一双丰满的乳房骄傲地挺着/……她挺胸昂首/……仿佛贫瘠的黄土地/飞来一只优雅的天鹅//其实她很普通/这条街不乏打扮前卫的异国女郎/她穿着不够暴露/比不上夜店游荡的卖酒女孩
他对领导、董事长、经理、老板们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领导慰问》写了一位领导用自己所谓的“书法”,搜刮下属的真正字画:
领导个头不高/肚子溜溜滚圆/爱和美女打情骂俏/喜欢找文人附庸风雅//近日,他声称要慰问员工/彰显仁爱有加/……他接二连三地慰问/造访我简陋的小屋/翻箱倒柜地搜罗/用他胡写乱画的毛笔字/换走我悉心珍藏的精品字画。
精彩的一笔,落在后面,用“换”的形式,把下属精品字画弄走了。
王长征的诗作内蕴深厚,这与他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不无关系,许多语言的预设,都在对世事的洞明之中,他充分利用了社会共知的语境,让人心领神会。
《欢欢》和《包小姐》中,“东莞”、“包小姐”两个词的运用,就是这样。这两个触人神经的特定词语一出现,人们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于是,作者与读者,心灵契合,实现了艺术效果。
《欢欢》是这样写的:
一位老板/新招的女助理名字叫欢欢/一天/老板让她/陪同上级领导吃饭//这位领导检查工作/一直板着黑脸/当他看到怜人的欢欢/问她来自哪里/欢欢无邪地回答:“东莞”/这位领导突然会心地笑了/严肃的面庞/多了一双直勾勾的眼/酒性大发/如同见了熟人一般
这首诗的刻画多么深刻,这就是诗的内蕴,这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这虽然未说却让人明白的,就是诗。
“假作真时真也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包小姐》是这样写的:
在香港结识一位姑娘/后来有过几次交流/她姓包,名叫小玉/我喊她“包小姐”/她喊我“王先生”//当我回到大陆/大街上流行的小广告/一串串电话号码/前面写着“包小姐”//我不禁一阵晕眩/仿佛姓包的女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同时忍不住心虚/唯恐别人误会/手机中通讯录的美玉。
作者巧妙地用了“包小姐”一词,这是电视里多次播放过的一个人人熟知的词,这就引起了人们更多联想,有了更深刻的追问,使得诗的意蕴深厚起来。
通过这些人物,作者把一个立体化的北京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以小见大,更是他使得意蕴深厚的一个手法,一些社会问题,他写得举重若轻。
《手机丢了》便是这样:
下地铁的时候/一位小姑娘将我喊住/原来手机从口袋滑落/我却浑然不知//手机失而复得/这善意的提醒/使我认识到自己的粗心/不然我会以为遭遇小偷/会怀疑整个北京处处是贼
诗中既写了小姑娘的正面形象,又将作者内心深层次的感触,曲折地展示出来,真实自然,诗的内涵也拓开了,有了深度和广度。
《一件内衣》则是取了一典型情境:
上班高峰期/地铁通道忽然形成一个漩涡/造成交通拥挤/待我被人流推到那里/发现地上一件/充满诱惑的内衣/人们纷纷绕开/像躲避一个摔倒的老人
最后一句“像躲避一个摔倒的老人”,也是一个语境的预设,获得了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
他还善于出其不意,将一些深刻思考,用不经意的一笔,留给读者。《待客之道》中,那最后出现的、带着几只瑟瑟发抖的小鸡的母鸡就是这样,一下子就把作品的寓意、主题升华了:
家中来了客人
两个孩子欢天喜地
母亲烧开一盆滚水
父亲抓住一只肥硕的公鸡
厨房里飘出米饭的喷香
就在主客把酒言欢
一只笨拙的母鸡
带着几只瑟瑟发抖的小鸡
看着满地凌乱的鸡毛
像在寻觅什么
咕咕叫个不停
用“瑟瑟发抖”一词准确、生动,它们在寻找什么?不答自明。读者的情感,从平静一下子落入了冰点。这样的写法,更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宝贝》一诗中,最后出现的那个石碑,与此类同。
这些艺术表达,都使王长征的作品内蕴丰盈、语言充满了张力。
王长征诗歌的语言,朴实、流畅,没有一点儿当今流行的晦涩、苍白、西化、洋化的句子。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与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深受《诗经》以来中国文学传统影响、深受民间文学熏陶和滋养有关,他自小生活在淮北大地上,那里的大鼓书、花鼓灯、拉魂腔,都对他的艺术形成,产生了影响。
他的许多诗作,都表现出这方面的底蕴。他民歌体的《闯北京》、《表白》、《金打金》、《私奔》,语言都鲜明、生动、形象,感情充沛,音韵铿锵:
喜欢你的小白牙
看上你的碎花裙
今日下定大决心
和你在一起
一生一世
不容许你反对
生为我的妻
死是我的魂
你若胆敢拒绝我
绳子捆绑入山林
终生不能见外人
《金打金 银打银》把爱情写得极为豪放、形象:
金打金
银打银
铜枝能打负心人
天上的星星爱眨眼
敢作敢为的妹子吆
——爱上你
孤筏渡海莫回头
不负妹妹一片心
自古美人爱英雄
我也愿
舍弃性命做好汉
为了你,吼一声
孤身一人打日本
这些诗,直接继承了《上邪》、《走西口》、《摘石榴》等脍炙人口的民歌的优良传统。《老婆哭》中:
牛羊为你赶
兔子为你撵
一身正气壮你胆
吃香的喝辣的
天上云锦为你裁
虽说现在穷光蛋
白花花的银子为你攒
为了你挣大钱
不惜铤而走险
哎哎哎——
你哭哭啼啼做什么
为何不让我做个好儿男?
语言多生动、形象。
王长征的诗歌语言是多姿多彩的,自然、个性化、民间性,完全不同于今天诗坛上那些呆板、令人生厌、做作的语言腔调。这样的作品,还有《九女坟》等,《九女坟》源于民间传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王长征是在社会大熔炉里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他继承了从《诗经》以来我国优秀的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生活,艺术上同样从我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歌民谣中汲取养料,发扬光大。
他在诗歌创作上有了质的飞跃。他的道路,揭示出了我国诗歌前进发展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诗歌艺术,应当遵循怎样的发展道路?是从翻译作品中寻找出路,还是主要从我国优秀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中寻找出路?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源源不绝的养料?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王长征用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和令人喜爱的动人诗篇,为我们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作者简介:
乔延凤,文艺评论家,原《诗歌报》主编,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部。长期在
安徽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安农大涉外经济学院、
合肥学院、省直电大、安徽新闻出版学院等多所高校兼职从事大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