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
谢晋执导的剧情片,由
朱时茂、丛珊主演,于1982年上映。
剧情简介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在女秘书宋蕉英的陪同下回国旅游,并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经过中国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饭店,同父亲许景由见面了。
当年,由于封建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在许景由走后的第四天,许灵均的母亲就病故了。从此,他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30年过去了,许景由为没尽父责,深感内疚,他决心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这时,许灵均想起了贤惠能干的妻子秀芝和活泼可爱的儿子清清。他们一家人是那么的亲热、和睦,他不忍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夜晚,许景由向儿子倾吐思念之情,许灵均也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
1957年,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劳动陶冶了他的感情,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牧场的那些岁月。他解除劳教后,因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子挡冷风;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条。十年动乱中,郭𠷨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父亲和母亲,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
“文革”中,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李秀芝举目无亲,无处安身。善良的郭𠷨子将她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在牧民们的赞助下,他俩结成了患难夫妻。婚后,秀芝把他破旧的小屋收拾得焕然一新,并养起了鸡、鸭、鸽,成了“海陆空”司令。不久后,他们有了儿子清清,这个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欢乐。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改正,他重新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在祁连山麓回响,也在身处北京饭店的许灵均的心中回响。他又想起离别的前夜,妻子的无限信赖和深刻理解,使他激动万分。他不能离开祖国,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
许景由不再勉强儿子跟他走了,他嘱托儿子在大陆为他买块墓地,死后他想葬在祖国。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又回到患难与共的亲友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边。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制作发行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谢晋在完成《
天云山传奇》后,开始筹备他酝酿已久的历史故事片《王昭君》。不过,因为该片创作难度大,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谢晋便向上影厂提出在创作《王昭君》剧本的同时,挤出时间拍摄一部规模较小的影片,得到上影厂支持。最初,谢晋打算改编的是小说《心香》,因为小说题材敏感,上影厂领导建议他暂缓考虑。于是,谢晋又提出了将小说《灵与肉》搬上银幕的设想,上影厂领导和电影局张骏祥局长在看过小说后都表示同意他进行改编。
创作主旨
谢晋1979年拍摄的《天云山传奇》曾引起广泛争议,因此,当他决定将《
灵与肉》搬上银幕时,很多人担心他再拍“右派”题材会出问题。但谢晋认为《灵与肉》乍看是写“右派”的伤痕文学,实则爱国主义才是作品的真正内涵。所以,他希望通过挖掘作品积极向上的因素,能给观众以振奋的力量,使大家看到蕴藏在中华民族之中的强大的心灵美、性格美和境界美。
原作改编
李凖在改编原作时增加了许多原小说上所没有的内容,把农场戏的“调子”变得稍微明朗了些。如许灵均与秀芝临别之夜一场戏中,秀芝坚信丈夫不会抛弃祁连山的学生和乡亲们。这些“明朗”的调子却引起一些人的质疑,认为那些体现对祖国热爱的语言是编剧为了影片能顺利通过而故意加上去的。对此,李凖回应,如果一个人认为一切爱国语言都是撒谎,那么此人对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爱。
剧本修改
1981年7月,上影厂党委讨论了《牧马人》的电影文学剧本,在肯定了其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人物塑造的基础上,提出几点修改意见:
1.许灵均因不同意党支部书记讲《红楼梦》是黄色小说而被划为“右派”,太简单化,也欠思想深度,建议让许因为政治或学术上的独到见解被错划“右派”,而他的见解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且与三中全会后的路线相一致,这样他的被错划更为可信,又为后来他不出国做了铺垫。
2.许氏父子在北京饭店的戏,应加强父子之间思想性格的冲突,阐明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尽管许景由是百万富翁,也动摇不许灵均热家祖国的坚定信念,而他的革命气节、高尚情操对其父许景由应有所触动。
3.李秀芝被迫与不相识的人结婚,剧本中她的内心反应过于麻木,建议写出她对许灵均的观察过程,写出她内心感情的复杂。
4.宋蕉英面对许灵均这一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应有所触动,当她对许灵均有调情表现时,许应有所反应。
角色塑造
因为朱时茂和从珊的个性及经历与所饰人物相差较远,且丛珊只是个十九岁的大学生,所以谢晋在指导他们的表演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二人被送到偏远的牧区体验生活了1个月,和牧民们同吃同住,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到骑马放牧,逐渐抹去大城市生活的印迹。朱时茂与年龄相差10岁的丛珊演夫妻,双方开始有点不好意思,谢晋就给他俩布置作业,在二十天里做十个小品,表现许灵均与李秀芝从不相识到成为夫妻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磨合,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也消除了演员之间的隔阂。谢晋又让丛珊向同组已经当妈妈的女演员取经,学会抱孩子逗孩子,学会做妈妈,学会劳动。
谢还要求剧组的青年演员每天记创作札记或创作日记,介绍他们看赵丹、金山、于是之写的关于表演的文章,学习如何挖掘潜台词和内心独白。为了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有几个演员在上海呆了一个月都没有时间出去逛逛街。
幕后花絮
音乐原声
获奖记录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在艺术结构上颇见功力,精炼、简洁,层次分明。编导对故事情节的具体安排,做到了刚柔相辅,浓淡相则。片中对事件的叙述循着人物的生活历程,常于弯转回旋处抒发人物深沉、含量蓄之情。片中许灵均的形象真实可信。电影的改编,就是好在围绕着许灵均与周围人的戏剧纠葛,能过一系列视而可见的对比的艺术手法,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情。(《电影新作》原副主编
边善基评)
李准的改编使影片增色不少,北京的戏和牧场的戏巧妙地连接起来,前者的分寸感和后者的浓烈色彩使影片富于生活的魅力。(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
钟惦棐评)
该片是一部令人思索、带有哲理性的作品。它以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颇具特色的艺术构思,谱写了一曲人性美、人情美的颂歌,真切、内在、冷峻、深刻。该片不是一部情节戏,它的特点在于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灵魂。影片在调动一切手段突出这个特点时,既内在、含蓄,又比较抒情、强烈,同时,悲喜结合,具有“笑中含泪”的艺术效果。(《电影评介》评)
负面评价
该片好像编的成份太大了,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对父亲的描写太公式化了,好像国外回来的人都是这样。女秘书的形象也是很可笑的,很丑化的。该片中的那个姑娘演得非常好,有性格,很自然,不是等最漂亮的时候让人照相。(荷兰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评)
影片影响
该片上映后,在观众中产生较强反响。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过去的错误不敢大胆地反对,在认识上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因此该片中被打成“右派”的好人许灵钧容易受到观众欢迎。另一方面,“摘掉”右派’帽子的许灵钧在片中面临着是不是出国接受父亲产业的选择,这也在当年引发了一场关于爱国主义的大讨论。有位广西的教师看了7遍影片,每遍过后都给朱时茂写信,因为这位教师也面临着是不是放弃教育事业出国的选择。朱给他回信说,爱不爱国不是看一个人在哪里,是要看这个人的行为本身,重要的是不能放弃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最终,那位观众留在了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