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清代谭嗣同诗作
《狱中题壁》是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此诗作于狱中,前两句运用张俭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格调悲壮激越,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意气豪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作品原文
版本一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⑴,忍死须臾待杜根⑵。
我自横刀向天笑⑶,去留肝胆两昆仑⑷。
版本二
狱中题壁⑸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⑶横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⑸狱中题壁:这个版本一说为《狱中题壁》原作。此据刑部主事唐烜《戊戌纪事八十韵》注:“谭、杨入狱均有诗,谭嗣同诗云云,即此作也。”今传本此诗可能是梁启超所改,见《饮冰室诗话》。
白话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创作背景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事未成而被捕,投入死牢。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煤屑,在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他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他在有人劝其东游日本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此诗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其一,巧于用典,寄意深永。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一是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二是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三是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其二,气势宏大,笔走风雷。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名家点评
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高原:“我自横刀向天笑”,人间最壮美的诗篇。(《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在湖南创立学社,鼓吹变法。“百日维新”期间,任军机处章京。变法失败后遭杀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风格恢阔豪放,刚健遒劲。存世作品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0:4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