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是明代作家
高濂创作的传奇(戏剧),刊行于明万历年间。
内容简介
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观主的外甥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随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潘必正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与陈妙常成婚。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古今女史》上载:“宋女真观尼陈妙常,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张于湖授临江令,宿观中。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拒之。后妙常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于湖,以计断为夫妇。”《玉簪记》大致取材于此。
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的小说戏剧很多,但这些小说戏剧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结合作为一件文人才女的风流韵事来描写。高濂的《玉簪记》基本情节沿自小说《张于湖传》,某些场面的处理也受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影响。
人物介绍
陈娇莲(陈妙常)
陈娇莲是个孤门弱女,经战乱,入空门成为道姑陈妙常,后与书生潘必正相爱,最终成为状元夫人。她不同身份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这“人生三部曲”展示了陈娇莲敢于冲破道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气度。娇莲是个二八少女,有青春、有美貌、有才情、有智慧,这决定了她不可能在空门中终老一生,道家的清规戒律不能压住她青春的跃动,所以在遇到才学相貌俱佳、风流倜傥的观主侄子潘必正后,就与之倾心相爱了。但妙常选择对象不是盲目的,她不是见人就爱,更不是良莠不分。张于湖也算温文尔雅,但他人过中年,又言语轻薄,根本引不起妙常的爱欲。至于那无赖王公子,更让妙常不屑一顾,只有书生潘必正才燃起妙常的熊熊爱火。一遇到爱情,所有的宗教礼法都统统抛弃了,妙常作为一个道姑,开始拘于道家戒律,后又出破道家戒律,说明追求情爱是人之本性,不管是在俗世,还是在道观,爱情发生了,便是什么都阻挡不住,任何清规戒律都泯灭不了人性,泯灭不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的青春之心。
潘必正
潘必正是个多情的书生,他敢于去爱,不顾妙常道姑的身份,要娶她为妻,不是始乱终弃,而是以婚姻为目标,求长厢厮守:这是真性情之爱,也是此人物形象光辉之处。为了爱情他主动追求,虽然在姑母的逼迫下,无奈进京赶考.但此处并不见他像《墙头马上》裴少俊般的软弱,而是想办法留下来,甚至在妙常送他的时候,他想要妙常跟他一起走。面对爱情的阻力,他并不束手待缚,而是主动争取,最后考取功名,成功迎娶娇莲。堂堂状元在张二娘的茅舍中完成婚礼,也表现他不拘于礼法,敢破礼法的真性情。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玉簪记》以陈、潘的爱情情节故事为主要线索,突出陈妙常青春的觉醒,着重描写了她为追求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清规戒律的越轨行动,使这个形象脱离了色情描绘的庸俗趣味,蕴含着争取个性解放的新义,导致作品主题思想的升华。
《玉簪记》通过“尼姑思凡”这一题材,展现了崭新的时代意义。高濂生活的时代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新的观念、新的意识猛烈冲击腐朽的思想与传统的时代。李贽提倡的“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明灯道古录》)的个性解放思想,像漫漫长夜的流星闪电,迅速划破长空,给黑暗社会注入强光,给青年男女莫大的激励。尼姑尚且不满空门禁钢,世俗青年男女不满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人性欲望的势头就可想而知,《玉簪记》所表现的正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崭新的爱情观;观众从陈妙常的苦闷与追求中,不但看到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道德教条的罪恶,同时也看到人们不甘束缚,要冲脱枷锁的强烈欲望,高濂通过陈妙常追求爱情的一系列喜剧性行动和爱情的胜利告诉观众,面对艰难与阻力,敢于大胆追求是实现爱情的正确途径,这种写法,比“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写法有更切实的意义。
艺术特色
该剧置爱情主人公于艰难困境中进行刻画。为使一对青年男女相遇邂逅成为可能,戏一开场,作者便以金兵南犯,人们纷纷逃难展开一个动荡不安的背景。原先的宦门之女陈妙常,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处境中与亲人失散的。由于孤身只影,陈妙常不得不遁入空门,投奔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潘必正一上场就是一个“两度长安空涮洒”(再次落第),“羞惭满面,难以回家”的哀伤者,他想到“久居武林,不是长策”,于是到女贞观投靠他的姑母:女贞观观主,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男女就在这种不幸的“哀境”中得以相处,得以相互了解,并产生爱情。如果没有这种兵慌马乱的背景和“两度长安”的不幸,陈妙常和潘必正的这段情缘就不可能发生:如果说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发展是一个洋溢着喜剧性的艺术结构,那么,困于寺院、寄人篱下所构成的“哀境”,则成为反衬这一喜剧结构的背景。
该剧着重表现主人公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喜剧性心理在传统观念中,佛寺、道观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净土”。然而,就存这块“净土”中发生了尼姑思凡的新奇事。这一选材与写法,跟一般闺阁佳人靠丫环递简搭线写法相比,实在别开生面,富有喜剧性潜能。作者不单纯表现人物的悲哀和处境的艰难,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以哀写乐,倍增其乐”艺术传统,着力表现爱情主人公逆境之中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矛盾心理。
潘生下第,满目哀伤,抵女贞观后意外发现一位“修容光彩,艳丽夺人”的陈妙常,并热情地得到她的抚慰,于是潘生感到“山云一片带愁飞”,禁不住由衷的喜悦。尤其当陈妙常主动约他品茶,茶座上潘必正大胆挑情的时候,不管是情男还是痴女,以往的哀愁早已抛在九霄云外。这是“以哀写乐,一倍增其乐”的开始。两相见面,互诉情肠,给他们的寂寞生活带来无比欢乐,但面对现实,陈妙常深知自己的处境,于是喜得越快,愁便更多。一首《潇湘水云》曲,抒发了妙常心中的几多忧恨,几多凄楚。没想到,就在妙常边弹边叹的时候,潘必正突然进来,妙常不觉一惊,转眼便觉得格外光明,浑身喜悦。喜又有什么用,陈妙常毕竟是尼姑,潘必正毕竟寄人篱下,更主要的是两人还不清楚对方心里藏着什么。于是,潘生弹一首《无妻曲》进行挑逗。陈妙常听后明其用意,接着和了一首抒发“空门孤冷”的《广寒散》。分明是男有情女有意,当潘生彻底亮出心底之爱时,陈妙常突然说要告到观主处。潘生毕竟是个精明人,即时当面“一跪”(既是求又是拜),于是立即赢得“旦扶起科”这喜剧性极强的举动。就在观众为之捧腹的时候,潘生也来个假作告辞。陈妙常听后生怕赎罪不够,赶快说:“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潘生深知此话的分量,于是急回首,以“借一灯行”作借口,企图得寸进尺、顺水推舟。没想到,陈姑娘并不放肆,急急转身把门关。门关以后,妙常又懊悔得很,于是只好躲在帘内细声而又深情地呼“潘郎,潘郎!……”这一连串时喜时哀,时真时假,对比性极强的动作出现,令人叫绝。剧情发展至此,潘必正完全清楚妙常的心底,但由于相思过度,终于病倒了。从此开始,剧情转入新的哀境,新的哀境一旦出现,又意味着新的大喜即将到来。
作者通过《耽思》、《叱谢》、《词媾》三出戏,极写情人心中的困苦和哀伤,以及他们在困扰中逐渐冲脱封建枷锁和寺院清规的束缚,终于在这“圣洁清幽”的女贞观里自作自主,“成就了凤友鸾交”,“鸾交”之后潘生立即遭到驱逐。于是,较之以往更为痛苦的情境出现了。《玉簪记》就是在这种一哀一喜,一喜一哀,环环相扣的强烈对比中,推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沉思,令人愉悦的喜剧场面,最后潘生高中,女贞观里重会玉簪,“哀境”完全变成了喜境,作者苦心经营的“以哀写乐”的目的完全达到。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该剧中《茶叙》、《寄弄》、《偷诗》、《秋江》诸出,至今仍活跃在昆曲舞台上。明代凌濛初据此剧改有《乔合衫襟记》,清代有高宗元的《增改玉簪记》,这都说明了该剧影响的深远。
版本信息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刻本不少。这些版本多分藏各处,或流落海外,得见非易。文献记载中有以下版本:
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二卷,国图藏。插图见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古版画》。《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裳校注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用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为校本,插图亦采自此本。可见《玉簪记》明代诸刻本流传稀少之一斑。
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二卷。与鄙藏本同版。民国时藏北平图书馆,于四九年与中央图书馆书齐携至台湾,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后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当今海内外公藏著录唯一的一部。见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书目。
明万历间长春堂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又见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间刻白绵纸印本,二卷,首标作:《三会贞文庵玉簪记》,藏者未详。
明万历间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长泽规矩也(注一)藏。长泽规矩也上世纪二十年代来中国访书,以五十圆的价格购于琉璃厂路南“保古斋”。购前书曾为徐森玉、赵万里看过,二人均有意购藏,尚在偕价中,售者私下为多卖钱,被长泽氏捷足先登,致事后误传抢了赵氏的书,起了龌龊,长泽请了桥本向徐森玉解释也无济于事。见长泽规矩也文《中华民国书林一瞥》。
明万历间黄德时还雅斋刻本,二卷,白绵纸印本,郑振铎旧藏,现藏国图。郑氏得此书颇费曲折,前后历时达三十年,得后曾为之作长跋。附录于后,可见郑振铎先生爱书之真性情。见《西谛书话》。
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观化轩刻本,二卷,上海图书馆藏。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
明末新都青藜馆刻李卓吾评本,前南洋中学藏。
明崇祯间苏州宁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此本收入《传奇四十种》内。
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题作:“玉簪记定本”。
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题:《重校玉簪记》,系重刊万历间文林阁刻本,首叶题:“绣刻玉簪记定本”,无图。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会女贞观玉簪记大全》,二卷,上海图书馆藏。
清康熙间内府抄本,二卷,国图藏,残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年)抄本,怀宁曹氏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乾隆间修文堂辑印《六合同春》所收本,二卷,据萧腾鸿本重印,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
附:国图藏黄德时还雅斋本郑振铎书跋。
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册
作者简介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杭州人。明代戏曲作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两种及《雅尚斋诗草》初二集、《芳芷栖词》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