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
2002年钱泠泠、孙成执导的电视电影
《王忠诚》是由中国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93分钟传记电视电影。该片由钱泠泠、孙成执导,高明刘小溪陶玉玲等主演,于2003年在电影频道播映。
剧情简介
1951年,大学毕业的王忠诚随医疗队到中朝边境的志愿军后方医院参加救治伤病员工作。由于神经外科在我国尚属空白,面对一个个脑损伤的指战员根本无法救治,只能看着他们在痛苦中牺牲。王忠诚在悲愤中立下誓言,一定要攻克神经外科的难关,创立中国的神经外科。
1952年,王忠诚参加了“神经外科培训班”,成为我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在艰苦的创业条件下,王忠诚的同事们亲自到乱坟岗挖尸骨做标本,对照研究神经解剖图谱。当北京成立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时,王忠诚告别年青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只身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了新的征程。为了改变拥有5亿人口的中国只有十几个神经外科医生的落后状况,王忠诚沥尽十年心血,经过千百次在腐败尸体上的穿刺实验,根据2500余份脑血管造影资料分析和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终于在1965年著就了新中国第一部神经外科学专著——《脑血管造影术》。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他受到X光放射的严重伤害,曾患过六次肺炎,白细胞低到了三千。
手术、实验、著书立说几乎成了王忠诚生活的全部,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1999年,上级考虑到王忠诚的身体健康,决定让他停刀。王忠诚虽然不愿接受这一决定,但还是以共产党员的姿态服从了。恰逢此时一位病情复杂的病人住进了医院,这种病例非常少见,手术的成功率是零。王忠诚毅然决定为病人做完手术再停刀。同事和学生都劝他放弃,担心万一手术失败会影响他所保持的脑干肿瘤手术成功率的世界记录。王忠诚却说:“医生的名誉再重,重不过病人的生命”。艰难的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也给王忠诚的手术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腰椎病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天坛医院党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请王忠诚在国外进修的儿子王劲回国为他实施手术。在父亲的鼓励下,王劲勇敢地承担了重任,手术获得了成功。王忠诚恢复后激动地对老伴说:“看见没有,我儿子让我站起来了。”
2001年9月,王忠诚在澳大利亚荣获世界神经外科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影片中包括三个纪实性的片段:第一段是影片开始,扮演王忠诚的两位演员高明和刘小溪观看王忠诚院士做手术。手术结束后,王院士领着这两位演员去看自己一张拍摄于朝鲜战争的照片,由此引出他毕生事业的起因:因为不懂神经外科,而无力挽救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第二段是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处,王忠诚将100万元奖金捐献出去,两位演员又采访王院士,请他介绍自己的金钱观。第三段影片结束的时候,两位演员再次和王院士见面,王忠诚说他爱人很喜欢看高明演的戏,同时表明自己的心迹:“我是个医生,我只会看看病”。
同时,电视电影《王忠诚》是首部“磁转胶”电影。
影片评价
《王忠诚》中三个纪实性段落建立起了整个作品叙事的结构,而其他的扮演性段落属于过去时空和现在时空,交代了王忠诚的科研事业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以及王忠诚对于家庭、学生的态度。纪实性段落和扮演性段落交错在一起,一方面让观众和王忠诚真实接触,感受他的平凡与伟大,另一方面也确证着扮演性段落的真实性。这种纪实性段落与扮演性段落拼贴的叙事方式,在中国以前的故事片当中非常鲜见。这样的处理方式表明导演对于王忠诚的事业追求和人生态度采取了一种非独断论的开放心态和立场。两个演员扮演的王忠诚和真实的王忠诚交错出现,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不断地经历着一个认同和疏离相交织的过程,从而改变了那种纯认同式的观赏方式。这是一种很现代的态度。
影片表现王忠诚遇到疑难手术时,往往用大量的篇幅进行铺垫,让观众误以为手术进行得会像情节剧那样的起伏不定。但导演把手术过程处理得很顺利,有点“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味道。影片中还有一段是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很好的表现了王忠诚的矛盾、内心的斗争。
《王忠诚》不是诗电影,不是散文电影,和报告文学也不一样,它排斥戏剧性,它运用纪实性段落,它让真实的主人公和扮演者在一起交流,它还借鉴了超现实主义,影片是杂文式电影的一次有益尝试。(《电影》杂志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3:04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