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报》前身是《安徽民国日报》,创刊于1928年,初是
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机关报,1932年改为面向大众读者的《皖报》。
大约创刊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戊戌变法前不久。日出一张,售价7文,月价200文(外埠酌加邮费)。
该报宗旨为“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内容“为务实维新之报,一切诬谤秽亵之词概摒不录,论说亦只取发明义理直言得失,详究泰西近政新学,期有补于施行,不徒以怪字奇文,私逞臆说”。版面安排为“前弁论说、次录电旨、次录公牍,次录本省新闻及外埠新闻,次录各国新闻及翻译泰西各报,另纸附登告白。”今存有木刻印刷《芜湖皖报馆章程》及《招股章程》。
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宗旨为“主张全省实业,速报世界形势,以冀裨益皖人生计、学术,唤起合群自治之精神,共保权利而搘危局”。形式“汇合杂志新闻为一篇”,每月3期,每期30页以上。内容分14门:论说、内政、外交、学术、工业、农务、商计、军备、历史、地舆、文苑、来稿、琐录、编译。
《皖报》前身是《安徽民国日报》,创刊于1928年,初是国民党
安徽省党部机关报,1932年改为面向大众读者的《皖报》。
《安徽省民国日报》社长初由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宣传部长熊文煦出任,总编辑变化较多,分别有翟字涛、涂克超、易君左、汤启仁等。这也是当时安徽最大的一份官报。《安徽省民国日报》发行之初有一定读者群,最高时,日销售量在5000份以上。但后来编辑方针变化,内容越来越空,官腔越来越重,在形成包围之势的众多“晚报”面前,更显得苍白无力,发行量因此骤减。
1932年,《安徽民国日报》更名为《皖报》,张德流出任社长,后范春阳继任。易君左、汤启仁前后担任总编辑。新面孔出现的《皖报》,编辑思想更平民化,尤其10版的文艺副刊,以及“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十分活跃,重新唤回了不少老读者。
抗战胜利后,《皖报》恢复,但此《皖报》非彼《皖报》,而是由范春阳利用《安庆新报》旧有设备新创办的报纸。原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机关报由立煌迁至合肥,社长同是范春阳。安庆《皖报》对开4版,社址龙门口,后迁往庆云街(现人民路金华联超市段)。总编辑为杨思震,后又有汪从哲、黄定文等。国内新闻多以“中央社”电讯,地方新闻也注重一些。1947年,安徽大学讲师聂协群,因另有新欢,采取残忍手段杀死发妻,然后分尸装入柳条箱,假借乘客轮外出,“失手”将柳条箱落入长江。结果柳条箱被码头工人捞起,一起重大凶杀案由此揭开真相。这起被称之为“箱尸案”的刑事案件,由于它的花边性和刺激性,成为当时《皖报》最重要的市井新闻,一时街谈巷议,争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