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象
1982年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联合执导的电影
《红象》是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联合执导的儿童电影,由岩叫、仔戈 、星主演,于1982年上映。
剧情简介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小学生岩罗和岩甩是好朋友。他们听了刀弄大爷讲的在大森林中有一头神奇红象的故事后,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约好在暑假里一起到森林里去寻找红象。刚进入密密的原始森林,警觉的岩罗就发现后面有人跟踪。原来是傣族小姑娘依香牵着猎狗——那罕,悄悄地跟随而来。她也是听了红象的传说后,想来揭开这个谜。大森林真是一个美丽、奇妙的世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奇花异草,也有各种活泼的动物。在这里,有让孩子们陶醉的美景,也有令他们害怕的东西。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只是大森林有大森林的“规矩”:所有到这里来的人都必须热爱这儿的一切。这样,他才会得到大自然的盛情招待。可是淘气的岩甩就不懂这个“规矩”,他一看见美丽的马鹿,就忍不住开了枪,惊动了森林中的其他动物,朋友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波折。终于,他们找到了红象。可是,他们眼前的红象太厉害了,很粗的大树它轻轻一撞就断了;一片小树它长鼻子一扫全倒了,孩子们实在没有勇气走上前,只敢悄悄地跟在红象后面看。这时,他们又意外地发现一口陷阱,里面落进一头小象,他们齐心合力,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小象救出来,与小象交上了朋友。谁知这头小象就是红象的孩子,于是,他们终于揭开了红象的秘密。他们高兴地骑在红象的背上,与前来寻找他们的刀弄大爷和老师会合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81年,脱胎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帮助下推出两部电影,但还没有一部自行组稿的作品。时任儿影厂长的于蓝认为,必须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儿影才能站住脚。这时,负责剧本的宋曰勋发现了王端阳的儿童文学作品《红象的秘密》,拿来向于蓝征求意见。于蓝看过后感觉作品符合儿童口味,有探险精神,于是同意请王端阳把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剧本出来后,因为北影的导演都有任务在身,宋曰勋提议让正在电影学院学习、已拍摄过两部电视剧的田壮壮来执导。于蓝并不愿让自己的儿子来拍,但受这一建议的启发,请电影学院副院长兼导演系主任张客帮忙,让部分毕业班的学生来儿影实习,拍摄《红象》。张客很快列出名单,田壮壮、张建亚、张艺谋等人名列其中,并由摄影系教师曾念平带队。
影片主题
该片的导演们感到当时一些儿童影片的编导忽视儿童片的特殊性,虽然影片的主要角色是儿童,但却搞成了“成人化”的儿童片。他们认为,儿童片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表现方法特殊,既然是儿童片,那么银幕上出现的一切应该是小观众所感兴趣的。于是,他们根据剧本,把影片的受众定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之间的儿童。根据受众的观影特点,他们确定影片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动作性。
在讨论影片主题时,他们要求自己把握两点:把阐发主题的情节、细节表现得尽量有趣;注意主题的丰富性。在初读剧本后,他们感到剧本中存在某些充满诗意的东西,但这种感觉与作者概括出来的主题——鼓励孩子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相悖,原剧本的主题不错,但是太单薄。通过在云南体验生活,导演们决定把主题的范围打开,热爱科学只作为一个现象,他们希望通过影片表现孩子与大自然、孩子与动物、孩子与孩子之间纯真、深厚的情感和孩子们善良、美好的心灵。
演员选择
由于影片的基调,导演们决定只有全部以少数民族儿童来扮演角色才能表现出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在选择少数民族儿童演员时,导演们发现,昆明的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的孩子形象有特点,理解力、表达力较强,但举止城市化,没有寨子里孩子身上的“野味”;而寨子里的孩子气质、外表无可挑剔,但文化水平较低,几乎不会说汉语,无法与导演交流。最后,他们从西双版纳、德宏两地几十所中小学、一千多个孩子中挑选出了三位主角。通过观察,他们确定三位少数民族儿童不但流露出演员的素质,而且与角色在性格上相近,只要工作方法对头,这些孩子就有胜任角色。
演员指导
由于小演员们没有演过戏,所以,导演一开始采取排戏的方法,让他们对电影拍摄获得感性知识。但第一批样片出来后,导演们意识到,过多的排练可能会破坏演员身上朴实自然的天性。于是,他们放弃排戏,改用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让演员们对剧情产生鲜明的印象,诱发孩子们的情绪记忆,从而进入创作想象状态,这样一来,实拍时,导演只需稍加提醒,孩子们就能进入规定情景。
在实际拍摄时,导演们还尽量让自己的处理去适应演员,而不是让孩子们迁就导演。因为小演员不擅长表现复杂的心理动机,在分镜头时,导演注意在每个镜头里给小演员的任务只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使他们表现本能的反应。
影片评价
《红象》好就好在一个“真”字,电影里的孩子好像就生活在观众身边。他们的情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一举一动全是儿童自己的,整电影充满了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电影人物不多,三个孩子性格各异,表演真挚。就靠这个“真”字,打动了观众们的心。(中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评)
《红象》的导演以成年人成熟的目光捕捉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用富于儿童特点的电影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时刻注意儿童心理的刻画,这就很能引起儿童思想感情的共鸣。同时,他们不忽视其它电影因素的儿童化的处理,所以影片的摄制、场面调度和光影设计都很适合儿童的欣赏习性。影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展现西双版纳秀丽风光的同时,细腻地描写了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少数民族少年。影片在表述孩子们热爱在自然的主题中,没有空洞的说教,而处处是以具体的细节去展示,巧妙运用电影语言,融情于景,以景达情,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以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该片的摄影犹如一首抒情诗,十分优美动人。(《电影评介》评)
参考资料
《红象》剧情.1905电影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00:26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