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图》是清代画家
冷枚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该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画作内容
画中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后山一股清泉,流入山庄,湖水荡漾,荷花盛开,岸柳垂荫,亭台、水榭、宫室、高楼,因地制宜,聚散错落。
图中湖泊东侧低岩上耸立的那座仿造宝塔,似乎是从镇江金山寺移植过来的。苑中树木郁郁葱葱,清幽宁静,左右两侧绵延起伏的群山,于巍峨壮观中又透出几分灵秀。丘壑相连,迤逦苍茫,呈现出一派江山无限的景象。
画幅右下角自题:“小臣冷枚恭画”楷书款,下钤“臣冷枚”朱白文印和“夙夜匪懈”白文方印。另有乾隆、嘉庆、宣统藏印五方。
创作背景
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官”,在今河北承德市区东北。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是清朝皇帝夏、秋季避暑的行宫。
《避暑山庄图》绘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这时避暑山庄刚建成“万壑松风、芝径云堤、无暑清凉、镜水云岭、曲水荷香、四面云山、暖流渲波”等三十六景,冷枚以鸟瞰的形式俯视整座园林,把三十六景中的三十景都囊括其中。
艺术鉴赏
构图
此图采用鸟瞰式构图,描绘了实景的山水画。图中表现的是清代一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画面的前部是工整细巧的宫殿,稍后是一组具有江南园林格调的建筑物,从画面上还可以看到一座仿照镇江金山寺而建的木结构高塔,画面的后部是高耸起伏的山峦,整座山庄由逶迤曲折的石墙围绕,最右方是承德的一处奇特景观——棒锤峰。冷枚具有传统工笔界画的基础,描绘建筑物时又适当参用了欧洲的透视画法,从而加强画面的纵深感。
技法
此画描绘了十里澄湖、后苑建筑及周围山岭。由于冷枚既擅长运用传统的界画技法,又了解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因而将避暑山庄中的建筑物表现得错落有致,造型准确、细腻。
研究价值
此画以全景式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避暑山庄的整体风貌,根据画面的描绘再结合文献记载考察,大致可以断定此图画的是乾隆时扩建山庄之前的面貌,这对于人们了解避暑山庄的原始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重要展览
2017年6月至10月中旬,《避暑山庄图》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中展出。
作者简介
冷枚(约1669—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是清代画家,曾在宫廷中担任过画职,是当时大画家焦秉贞的弟子。他的绘画题材有人物也有山水楼台,人物主要以仕女为主,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画面精美。其画法兼工带写,生动有致,他的主要作品有《养正图册》、《十宫词图册》、《罗汉图册》、《避暑山庄图》、《连生贵子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