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和病鸭》是老舍的短篇
小说,老舍小说充满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烈的“京味儿”,老舍当属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短篇小说《铁牛和病鸭》创作于1934年1月,充分表现了
知识分子和小市民间的矛盾冲突。老舍幽默的京味语言里让人在微笑中体味现实的残酷,人性的阴暗。两个主人公曾是同窗:一个保持着尊严,始终是普通的劳动者;另一个非常自私,却成了大人物。
小说家。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民国七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民国十三年起历任
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耶鲁大学和
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在
武汉主持中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投身抗战宣传活动。民国三十五年赴
美国讲学并从事创作。四九年后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一九五一年被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人民艺术家”称号。 着有《春华秋实》、《茶馆》等剧本,以及《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等小说。
老舍对待所谓的新式
知识分子也多取讽刺和批判的眼光,说的主要是新式学生的不学无术,道德失真现象。在老舍笔下,老派知识人与新式知识人一样,都缺乏真正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精神,也没有传统的道德气节。
而让老舍心仪的知识者却是带有民粹色彩的知识分子。如《赵子曰》中的李景纯,品性高洁,《二马》中的李子荣,在他的世界,“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他赞赏资本主义“器物”文明,拒斥其精神文明。在婚姻上不娶新女性,而依母亲之命,娶了一个能洗会作的乡下姑娘为妻。他说:“我有朝一日做了总统,我下令禁止中国人穿西洋衣服!世界上还有比
中国服装再大雅,再美的!” 在李子荣形象身上,体现了老舍民粹思想的既有实干精神又有道德操守的统一。与此类似的有《铁牛和病鸭》里的铁牛等人物形象。
在《离婚》中老李这种人在现实生活里并不少见。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婚姻状况,可最终希望破灭,生活中唯一的一点“诗意”也不复存在。 老李是好人,但在社会上不能游刃有余,只能无奈地逃离北京城。北京只属于财政所里油滑、世故、卑微、敷衍了事的科员们。《铁牛和病鸭》等也都是表现了知识分子和小市民间的矛盾冲突。老舍幽默的京味语言里让人在微笑中体味现实的残酷,人性的阴暗。
除了利用物品外,老舍通常还采用以下两种情节结构方式:第一种,直接运用两个对立的人物来展开情节。《赶集》中有两篇小说便多少有点机械地建立在这个框架上,一篇是
《黑白李》,小说中的两兄弟外表非常相似,但他们的性格和道德观念却非常不同;黑李是个很保守的人物,而弟弟白李却受到革命精神的鼓动,黑李很爱弟弟白李;但当他看到弟弟的行动失败后,便取代弟弟走上了刑场。另一篇是《铁牛与病鸭》,两个主人公曾是同窗:一个保持着尊严,始终是普通的劳动者;另一个非常自私,却成了大人物。牛教授不管国事,不问是非,不管他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轻易附逆。冠晓荷心无廉耻,趋炎附势,附庸风雅,为了生活的一点甜头极尽蝇营狗苟之能事,主动当了汉奸。
《黑白李》是老舍比较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它曾被列为《老舍短篇小说选》的首篇。从老舍在《序》和《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中的自述可知,老舍从事短篇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应约性试笔到自觉投入的过程,而《黑白李》恰恰是老舍决定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好好的干”之后的第—批力作之一,曾“经过三次的修正”。老舍还在《我怎样写短篇小说》—文中对其截至于1935年的短篇小说作了大致分类,《黑白李》被归入“先有了个观念而后去撰构人与事”的第四类。对于第四类,老舍作了以下说明:“其实其中的人与事全是想象的,全是一个观念的子女。《黑白李》与《铁牛和病鸭》都是先想到意思,而后造人,所以人物的一切都有了范围与轨道;他们闹不
出圈儿去。
《铁牛和病鸭》有文章的“过脉”与“顿挫”的明显特色。小说的“起结”:留学回国的科学家“铁牛”王明远在农场的研究工作岗位一直受到威胁。铁牛“有个志愿,要和和平平的作点大事。”没有经费,“减薪我也乐意干,我爱这个工作”,“到别处去,我得从头另作,前功尽弃”。同学“病鸭”李文身居要职,还不断拿过来不少岗位。一次见面,病鸭决定让铁牛把场长的职位那过来,铁牛不愿,他只想干他的研究。铁牛的不合作让他最终连研究工作也丢了。小说材料充满着戏剧性,但叙述却没有一点戏剧化的味道,而是按照文章的严肃风格进行。小说的收场是悲剧性的,但结局出现之前却有一个农展会的高潮的“过脉”,让他有了和老同学见面的机会,似乎凭着“同学”的人际关系,“威胁”会减轻一些。铁牛不就场长的职,就是不尊重病鸭,而且在新场长面前不理病鸭那一套,出语又对他大不敬,是所谓“敬酒不吃吃罚酒”,生出一大“顿挫”。铁牛的“科学信仰”与病鸭的“关系信仰”碰到了一起,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无法不失败。这是小说也是其时的中国一大“死穴”过了好几年,老舍又写出了姊妹篇《不成问题的问题》,仍有文章式的叙述特征,叙述的环境却更乌烟瘴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