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一贯坚持市民化、本土化的“晚报特色”办报方针,并坚守较高社会层次定位,在湖南中心城市(省会长沙、周边城市
株洲、
湘潭)及主流人群 (权威人士、社会政治经济决策层)中保持着强势影响力。 《长沙晚报》系对开大报, 24版,全部版面均为
彩色印刷,每日晨6时30分面市。 周一至周五均为 24版全彩色印刷,周六至周日为8版全彩色印刷。
创刊于1956年7月1日。始名
长沙日报,1961年1月改为《长沙晚报》,“文革”期间,几经反复,甚至一度停刊。
1978年复刊为《长沙日报》,1981年10月1日恢复《长沙晚报》。进入21世纪,《长沙晚报》步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快车道。《长沙晚报》已由四开小报变为每天24版对开大报,由黑白报变为双面彩色报,版面扩大了12倍,经营收入增长了近40倍。长沙晚报曾在湖南报界创下多项第一:1997年成为湖南省平面媒体中第一家天天出彩报的报纸;1998年开通湖南省首家大型新闻采编和信息传递电子化网络系统;2001年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实现双面彩印的报纸;2004年8月成为湖南省惟一拥有两台世界一流水平的德国高宝印刷机的单位。此外,报社多次被评为湖南省、长沙市先进单位,2000年、2004年两次被评为湖南省“十佳报社”,1998年和2000年分别获第一、二届“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2004年评选颁布的第十四届
中国新闻奖中,长沙晚报一举捧回两个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评论员文章《中国人过中国节》获文字言论类二等奖;新闻论文《由同题竞争到新闻独创》获新闻论文类二等奖。2005年评选颁布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中,长沙晚报再次获得一个版面类二等奖、通讯类三等奖。《长沙晚报》系双面彩色对开大报,每日晨7点准时面市。
《长沙晚报》创刊于1956年7月1日, 历经50多年精耕细作,凝聚成巨大的品牌效应,如今,《长沙晚报》已成长为省会长沙发行量最大、覆盖最密集、读者忠诚度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强势主流媒体。
这几年来媒体之间爆发的激烈竞争,令报纸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的主流是积极的,随着竞争理念的更新、规则的完善,纸媒之间的竞争空间逐步扩大,日报、
都市报、行业报等在
采编、经营、
管理、
广告、发行、人才等方面展开激烈的角逐。特别是曾经在长沙作为报中翘楚的机关报晚报--《长沙晚报》,在面临
党报、都市报等
传统媒体以及数字化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下,该如何扬长避短,赢得竞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陷入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剖析《长沙晚报》历史演变历程,现今办报思路、管理机制和资源优势等方面对这张报纸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理清其历史脉络,分析与探讨晚报的特质和精神,找出《长沙晚报》的特点与特色。
2001年,以《长沙晚报》为主媒体的
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成为湖南省第一家报业集团,集合《长沙晚报》、
星辰在线、《
知识博览报》《品周报》《
学生·家长·社会》《
娱乐快报》《浏阳日报》
湘江手机报和《
晚报文萃》九大媒体,形成了全媒体集团作战优势。多年来,《长沙晚报》推出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获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四个,实现了创刊50年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作为长沙市委机关报,《长沙晚报》具有不可替代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作为综合性大报,《长沙晚报》专注可读性、实用性、时尚性。
党报特质和晚报特点锻造的“合金品质”,凸显《长沙晚报》与众不同的完美个性。
《长沙晚报》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全面、客观、
深度报道热点新闻,权威发布最新最快的社会资讯,坚持市民化、本土化的“晚报特色”办报理念,并坚守较高社会层次定位,在
长株潭及主流人群中保持着无与伦比的强势影响力。
近几年,《长沙晚报》锐意进取,不懈奋斗,通过改版提质和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采编质量稳步提升,重大报道精彩纷呈,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2008年,《长沙晚报》提出“做湖南最好的报纸”;2009年,《长沙晚报》
逆风飞扬,实现发行、广告全面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