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舫子》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的诗作。此诗描绘了江边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归隐以后的生活场景,刻画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全诗笔力高妙,内容简洁,字句虽少,容量极大,展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构建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归隐以后的生活场景。整首诗内容简洁,字句虽少,但容量极大,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前两句写出了江边景色美好令人流连忘返,后两句描绘岸边小黄牛悠闲吃草,沙洲上白鹏嬉戏飞翔,意在增强江边景色的迷人画面,并且诗中采用“草”对“沙”,都作实字用,更显得短而有力。诗中使用了鲜明的色彩词,刻画出一种忘我的境界。“分”和“占”二字尤为精彩传神,其笔力高妙。字句之外,更富有诗意的情趣。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略带童真气的笔调,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构建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首字,即表明自身对江边景色的态度:“爱”的原因是其“好”。爱的程度,是“流连直至日斜”。从此可以推知,诗人最晚也得是上午就前来的。由于徘徊不去,所以,不觉春日西倾。后二句则具体叙写“留连”之事:有时睡在黄犊身边的绿草之上;有时则又坐在白鸥身旁的白沙之上。这一睡一坐,看似随意,却不容易。若是不爱黄犊、不爱白鸥,有意驱赶,那所眠之草、所坐之沙,就不是“黄犊草”“白鸥沙”了。甚或若动作稍微粗一些,动静稍微大了一点,那也“分”不到、“占”不到的。君不闻海边鸥鹭也是能识得人的“机心”的。因此,这两句实际上也写出了诗人的牧童之心,写出了他与外物之间的和谐状态。后二句之妙,还有对语之精,下字之奇,用字之简。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卢纶《山中绝句》云:‘阳坡草软厚如积,因与鹿麋相伴眠。’王介甫止用五字,道尽此两句。如云‘眠分黄犊草’,岂不简而妙乎?”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
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