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是当代作家
麦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杂志《人民文学》2007年第10期,首次出版于2007年10月。
内容简介
小说开头,“我”提到自己的作品《暗算》已拍成电视剧,而很多人对号入座,于是赞之者,骂之者皆有。“我”极力辩驳,表示这些东西全是自己凭空编造出来的。但偶遇潘教授,却让“我”找到电视剧《暗算·捕风者》的原型。潘教授是个化学教授,退休后受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的邀请来成都讲学,其间联系上“我”,一同餐叙。觥筹交错间,潘教授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抗战期间,在杭州,汪伪政权的一个机要单位发现有共产党的卧底。为了找出这个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特务们把涉嫌的四个人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和顾小梦关在一幢小楼中细细盘问。由于事关重大,日军特务课机关长龙川肥原亲自布置和主持审问。此时“老鬼”除了面临暴露的危险,还有一个重要的情报有待传出。而对肥原来讲,找出谁是“老鬼”则是最大的任务。经过数番纠缠斗争,仍然没能找出这个共产党。吴志国和李宁玉在这个过程中相继死去,吴志国被刑讯逼供而死,李宁玉则是为自证清白而服毒自杀。最后,其余人也秘密失踪了,肥原还是没能找到共产党。
潘教授揭开了谜团,原来李宁玉是“老鬼”。李宁玉自杀前写下两封遗书,一封给假扮丈夫的哥哥,一封给自己孩子,给孩子的信上画着“小草图”的画。李玉宁的尸体和这两封遗书随即被送回家。潘教授说,其实这幅画里就藏着情报。李宁玉用自己的死避免了组织的重大损失。潘教授之所以了解这么详细,是因为李宁玉是他的姑姑,而李宁玉的哥哥是他的父亲潘老。
“我”将“东风”部分写出来,名之为《密码》,已联系好出版社准备出版。本来一切都已谈妥,没想到编辑突然打来电话表示该书因故不能出版。原来顾小梦没有死,现居台湾,她从儿子那里得知《密码》的内容,威胁说如果出版,将诉诸法律。为了解事情原委,“我”亲赴台湾,找到顾小梦,从她口中得到另一个版本。
顾小梦原来并非汉奸,而是国民党军统安插在汪伪政权机要部门中的特工,起初她并不知道李宁玉是共产党,后来在四人受审过程中,李顾都觉察到对方身份。于是李宁玉想出了两步策略:首先,留下遗书,将密码隐含在画中。其次,李自杀后,由顾小梦解读出密码,并向肥原告密,换取信任,获得释放,再把情报送出去。按照顾小梦的说法,其实情报是她冒险送出去的。顾小梦明确表示,潘教授的父亲在撒谎。因为作为专业的特工人员,肥原决不会在如此紧急的时候把任何可能传递消息的东西送出去,即使是遗书。顾小梦还否认了潘老手中那张含有密码的“小草图”的真实性,真正的小草图早被肥原收缴了。
“我”多少相信了顾小梦的故事,因此我避开潘教授,将“西风”完成后才与潘教授联系。潘教授传来潘老过世的消息,并坚决表示潘老所说真实,同时对顾小梦的说法提出几点质疑。小说最后,有人告诉“我”,潘老与顾小梦是夫妻,他们在抗战后结婚。不过这场婚姻也是间谍战:潘老通过顾小梦打入国民党获取情报。顾小梦最终知道实情,拒绝潘老的策反,绝然赴台。而潘教授就是潘老与顾小梦的儿子。不过,一切真相随着当事人的辞世,永远无法澄清了。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风声》缘起于小说《暗算》面世以后,上海的一位大学教授特意找到麦家,谈起了其父早年类似于《暗算》中的“捕风者”的经历,真实的经历比《暗算》描写得更精彩。由此引发了麦家的创作冲动,据此他创作了小说《风声》。
人物介绍
李宁玉:小说主人公,共产党潜伏在汪伪政府里的情报人员“老鬼”。冷静的个性和坚定的信仰,赋予她强大的力量,使得她多次在艰险的环境中安然无恙。当她和其他涉嫌人员被软禁,她借敌伪之手除掉抗日组织的死敌吴志国,又用离间计对付张司令、白秘书。面对特务肥原和王田香,她从容镇定、应答自如,不断搅乱他们判断。她沉稳老练、机敏睿智,利用敌伪司令部译电科科长的身份,在群魔乱舞的敌伪心脏与敌周旋,最终以生命的代价把情报传递给抗日组织,粉碎了敌人抓捕行动。
顾小梦:司令部行政收发专员,实则是国民党派去的卧底。顾小梦出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是典型的大小姐做派,生活奢靡,却满腹心计。在父亲的提点下,顾小梦对李宁玉共产党的身份也有所怀疑,但是无数试探都被李宁玉难以捉摸的表现给挡了回去。在顾小梦的讲述中,李宁玉用情义和坚持感化了顾小梦,最终获得了她的帮助。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风声》没有过多关注人物的日常世俗生活,但小说贯穿麦家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深刻理解与关怀。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信仰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当小说中人物远离日常世俗生活时,人物身上的精神信仰体现出很强的意识形态支撑力量。当回归日常世俗生活,如儿女情长亲子之爱,人物的精神信仰就变得人性味十足,比如根据顾小梦的叙述,正是李宁玉诉说到她年幼孩子的可怜处境,才引起顾小梦的怜悯之心,答应帮助她传递出情报。此时,意识形态上的精神信仰并没有超越普遍人性的力量。麦家意识到日常世俗生活对人物精神信仰的反讽式影响,所以大胆简化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叙述,小心绕过意识形态遮蔽,有选择地展示那些富有人性内涵的日常生活逻辑。因此,麦家在《风声》中没有聚焦于人的欲望,也没有编制离奇的性别故事。他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表明了生活在非世俗环境中的人物有着和日常普通人一样的命运。
小说将粗砺历史背后的细节呈现出来,使历史变的有温度、有呐喊、有嘶叫。李宁玉在危机重重中却能以坚硬如铁的内心、狡猾如蛇的智谋和对革命信仰的虔诚来对抗各方,作品也着力于表现危机中女性的强劲灵魂爆发力。身处密室,身边全是怀疑与杀意,任何一次怯懦与嗫嚅,任何一次软弱与松懈,都将使李宁玉接受死神的召唤。也许死亡对于誓言无声的地下工作者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因为自己的疏漏,导致同志与集体的失败。李宁玉以谋智对付身边的各方势力,最后以生命为筹码在这场博弈中胜利,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这是一场革命者戴着镣铐的灵魂之舞,也是一曲革命者用生命谱就的信仰之歌。
艺术特色
题材
小说中,麦家把谍报或特情这种读者并不陌生的题材与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人物塑造结合在一起,并把塑造人物内在精神信仰作为小说写作的重点。小说具备了谍报悬疑密室推理等类型小说的一切特征,也具备了正统意识形态小说中宁死不屈,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但麦家的小说不止这些。在小说中,李宁玉这个形象最终给读者的深刻印象是其充满智慧的斗争艺术、出色的谍报业务能力,控制分析对手的心理自控能力,以及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读者在阅读麦家小说时会吸引,是因为故事悬疑重重欲罢不能,会感动,是因为小说中人物坚守理想信念的献身精神。从而在小说中既表达了类型小说的共性,又融合各类题材的异性,使作品从题材、主题到人物、体式都有独到的新意。
叙事
《风声》具有密室小说的游戏要素。身处其中的人各自为战,人心隔着城墙。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人人自危。在捕捉与逃逸的游戏中,穿插着个人的生活经历,展示着个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小说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智慧超群,他们可以破译复杂的情报密码,却难以破译命运的密码,无一例外都受到无形命运的主宰。即使设局者肥原、张司令之流,表面看主宰着别人命运,但他们不过身陷更大的局中而浑然不觉,最终难脱命运安排。麦家的叙述策略使得原本远离世俗的故事有了更多人性内容,从而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这有力地丰富了小说情节,深化了人物性格,也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增加了小说阅读的快感和吸引力。
环境刻画
在环境刻画上,《风声》也有非常坚实的逻辑力量。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细节如密码编译的技巧、破译的知识、世界密码发展史、抗战时期沪杭国共日伪四方的关系、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国的关系,更不要说小说中衣着饰物器具、生活场景、人物语言心理行动都与历史相对应。小说中描写日伪时期谍报人员的斗智斗勇,要具备那个年代国共日伪多方的谍报常识及密码和破译的专业知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生活场景、每个人的身份、心理要和故事发生的真实历史之间有大环境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是细节设计上的真实。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风声》先后获2007年度“茅台杯”
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巴金文学院第12届文学奖等奖项。
影视改编
作品评价
《风声》具有强劲叙事力量,它探索人性的高度、它塑造超凡脱俗的英雄以及它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度。(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风声》是部尖锐的小说,吸纳着发自骨髓的精气,也散发着血腥的味道,有正义与恐惧相伴的惊悚,也有智慧与胆魄相融的力量。这是一部写法干净利落,意味丰蕴绵长的小说。《风声》里有历史,这是一种带着正义力量和民族气节的正史,但历史是在故事出口处方才被人醒目看到,是小说在最后时刻的主题笼罩者。小说里有智力的搏杀,这是小说故事的入口和通道,也是人物较量最致命的武器。可以说,小说故事沿着智力搏杀一路前行,斗智斗勇始终吸引人的眼球,打到最后,方才知道这不是一场江湖拼争,不是一次争夺“密宗”的炫技表演,而是整个民族斗争中的一部分,它同样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不过常人看不到,因此鲜为人知。(中国作协副主席
阎晶明评)
小说亦真亦幻的仿真性书写以及对具体细节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显示了麦家虚构故事的能力和掌控、驾御小说的才华。更重要的是,《风声》是一部有是非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小说。它在险象环生命悬一线的情节中,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庄重情操,维护或捍卫了文学的最高正义。(评论家
孟繁华评)
作者简介
麦家,本名蒋本浒,中国当代作家、编剧。196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86年开始写作,后因《解密》为读者所知,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等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解密》《
暗算》《风声》,中短篇小说《
陈华南笔记本》《两位富阳姑娘》,小说集《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