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汉语成语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拼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shān)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鹖冠子·天则》。
成语出处
一叶蔽目,不见太(通“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鹖冠子·天则》)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云:“不见!”嘿(mò)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而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后人根据以上典故总结出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一叶蔽目”。
成语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家境十分贫寒的书生。一日,书生在屋子里看书,偶然间他在《淮南子》上看到一则有关于螳螂捕蝉的记载,说螳螂捕蝉时常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这样别的昆虫就看不见它了,而若有人得此神叶,便可隐身。书生立马来了精神,看看家里穷酸的模样,若得此神叶,岂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到这里,他急忙起身跑到村外的大树下。在那里,他看到了大树高处一只螳螂在捕蝉。书生踮着脚想要拿走遮挡着螳螂身体的叶子,不料一阵风吹过来,把那片“神叶”连同其它叶子一起吹到地上。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个破筐,把所有树叶装进去。
书生背着筐子回到家里,他拿起一片树叶遮到自己眼前,问妻子:“还能看到我吗?”
“能。”妻子回答。
书生又拿起一片叶子,遮在眼前继续问:“还能看见我吗?”
“看得见。”妻子说。
书生一点也不气馁,他拿起筐子里的树叶一一试验,妻子被他问得实在烦了,便骗他说:“我看不到你了。”
书生见妻子这样回答以为自己得到了传说中的神叶,于是拿着叶子遮在眼前,走到集市,当着别人的面就拿别人家的东西。明目张胆地偷盗让集市上的许多人感到气愤,他们找来了衙役,把书生绑到了县衙。
县官问他为什么偷东西,书生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县官,县官笑得前仰后翻。一叶障目,便以为谁都看不见他?太可笑了,县官只觉得他可笑,并没责罚他便把他放了。
成语寓意
楚国的书生天真地认为只要一片叶子就可以隐身,但他不明白叶子只遮住了他自己的眼睛。盲目地相信他人,做事根本不经过头脑的思考是愚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叶障目的事情比比皆是。许多人对待事情往往只注重表面和局部,他们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却不知自己看到的离真相还差很远。为避免因没能全面认识而产生的偏差或错误,应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去思考,去分析,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成语运用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被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在句中可充当宾语、分句;含贬义。也说“一叶障目”“一叶蔽目”。
毛澤東《論持久戰》:“(他們)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姚雪垠《李自成》卷二六章:“他正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事半明半暗: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参考资料
一叶障目.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13:0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