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陶岳《
五代史补》:“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下拜,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只是既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数枝’不足以点明‘早’,不如改为‘一枝’。”齐己虚心地接受了,就把“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
诗的大意是:严冬里。百草凋零,连那一大片树木也冻得要折枝了。而这时唯独梅花的根部却已感到一点春意。没过些天,前面村子旁边,枝头上压着厚厚积雪的那株梅树,昨天晚上却开放了一枝。一阵清风过后,它那幽细的芳香传开去了,小鸟儿也飞来偷偷地观赏它那白色妍丽的花朵。明年按季节在早春开放,就应当让它先开放在众人游览的好地方,好让大家都来观赏啊!
接着,这首诗便流传开了,齐己和旁人都称赞这个“一”字改得好,称赞郑谷是“一字师”。后来,人们便引出了“一字之师”这个成语,用来赞美改动一个字而使诗文生辉添色、更加完美的人。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一字之师”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成为老师者不仅仅限于学校课堂上的老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无论他教给人们多少知识,只要他在某一小方面值得人们学习,教导过人们,就应该尊称他为老师。日常的生活中也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一字效应,换一个字,往往就会换一种心境,换一种意图,换一种结果。就如平时与人的交往一样,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就会产生很不同的效果,今人叫做“语言艺术”。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
杨诚斋与同舍谈及于宝。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也。’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清·
陈森《品花宝鉴》:“石翁道:‘只要点去鸲眼鼠须四字,就救转过来了。“琉璃研匣,常置端溪;翡翠笔床,时安湘管”,便是春秋句法,老弟以为何如?’道翁道:‘真是一字之师,敢不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