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
三智之果。又作三智一心、不思议三智。天台宗谓修习空、假、中三观,即可得三智;若依别教之次第三观,则依序可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但圆教之不次第三观,则可于一心之中同得三智,称为一心三智。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五中):‘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例上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一切非权非实,遍历一切,是不思议三智也。’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昔北齐之慧文读此文,豁然悟圆理之极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传智顗,智顗乃依之证得
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之圆理,遂成天台一宗之核心教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二、佛祖统纪卷六]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为问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即是也。昔北齐之慧文,读此文,豁然悟圆理之极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传智顗,智顗依之证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之圆理,遂为开立天台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龙树为高祖师也。
‘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例上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一切非权非实,遍历一切,是不思议三智也。’
天台别教谓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于次第三观而次第发得三智;天台圆教则说空、假、中融于一心,故所发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之别。《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正25·260b)︰‘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中略)一切一时得。’相传北齐·慧文读此文豁然证悟圆理之极致,乃授予慧思,慧思又传予智顗,遂成天台一宗之基础。
佛家气功习用语。认为修习般若,集中精神,专注于一(一个念头、一个景物),即所谓“一念心”,可顿得三智之果,从而丰富智慧,用不着分阶段进行。三智指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得三智后即能断除烦恼,稳定情绪,获得安乐。
又,三惑、三观、三智、三德是相关的法门,于一念中破三惑,一心中修三观,一念证三智,一心成三德者,乃天台观门之要谛。关于《大智度论》所列之一切智等智,天台宗人视为三智,今人印顺以为其实只是二智而已。他在〈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一文中,谓︰
‘天台学者的“三智一心中得”,应该是取大品经三慧品的三智,附合于初品的“一心中得”。三慧品的三智是︰“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这是将二乘、菩萨、佛的智慧,约义浅深而给以不同的名称。一切智是佛智,从小品般若以来,为大乘经所通用。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正义,也说一切智是佛智。佛才是一切智者,二乘那里能说是一切智。智论引三慧品,也说︰“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所以三慧品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显示智慧的浅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萨、佛智的浅深次第,与“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相糅合,而说“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学而不是智度论义。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