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难支(拼音:yī mù nán zh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袁粲,字景倩,南北朝刘宋时期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父亲袁濯,是扬州秀才,早年去世;母亲王氏绩麻纺织以维持生活。袁粲从小好学,有文才。伯父袁洵任吴郡太守,他随伯父到任所读书,足不出户。堂兄袁凯爱出外游玩,邀他同去,他往往假托身体不舒服不去。叔父南东海太守袁淑很器重他,曾经对子侄们说:“我家不少贤才,粲儿一定会出人头地,位至三公。”因而袁粲少年时就以操行闻名。
宋孝武帝
刘骏即位后,袁粲被任为尚书吏部郎、待中,以后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左卫将军、吏部尚书。宋明帝刘彧泰始五年,袁粲升任尚书仆射,兼中书令、丹阳尹。他虽然位高权重,但却自负才气,清高自赏,留连园林,以诗酒自娱。他的住家靠近城郭,他常常独步郊野,游玩探胜,悠然忘返。郡南某家的园林,竹石清奇。袁粲贸然闲步前往,也不通知主人,径直去到竹林下,啸咏自得。主人被惊动了,热情招呼,欢声笑语,极为融洽。一会儿车骑仪仗侍从纷纷来到门前,大家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仆射。
宋明帝去世,袁粲受临终遗命为辅政大臣。后废帝刘昱元徽二年,宋明帝的弟弟、骠骑大将军、江州刺史、督越州诸军事的桂阳王刘休范造反,叛军直逼京城,朝廷震动。袁粲入卫殿省。当时战况危急,叛军攻至南掖门,将领们都心情颓丧极了。袁粲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反贼已经逼近,可是人心涣散畏缩,我受先帝临终托付,早就下定决心以死来报答,今天正该和有志之士一起为国牺牲了!”就叫左右牵来战马,准备上阵,神情悲壮,于是将领们都受感动而振奋起来,纷纷请战,终于击败敌军,平定了叛乱。事后,袁粲升任司徒、中书令、侍中,封为侯爵。
宋顺帝刘准即位,袁粲改任中书监、司徒、侍中,出镇石头城。这时相国、齐王萧道成掌握了军政大权,密锣紧鼓地筹划夺取皇位,取代宋朝。袁粲认为自己受了先帝的托付重任,应当效忠到底。他联络了一批刘宋王朝的重臣和将领,打算起兵攻灭萧道成。不料事机不密,萧道成掌握了消息,一方面收捕有关的文臣武将,把他们杀掉;一方面又派冠军将军王敬则领兵攻打石头城。石头城孤立无援,很快就被攻下。城破之夜,袁粲就在东门的城楼上,叫士兵点亮灯烛,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我原本就知道,光是凭一根木头的支撑,不能防止大厦的崩塌,但是按名分和气节,我只能这样做。)”最后敌将冲过来,把袁粲父子杀了。
古语有云“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当某一事情到了极其危急的时刻,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单一微薄之力难撑大局。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集中大家的力量,集思广益,用所有的智慧,才能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宋·
王迈《送真西山赴召》诗:“莫言一木难支厦,须向中流力障澜。爱助盖为天下计,丈夫心事颇相关。”
明·张景《
飞丸记·园中落井》:“不想一木难支将颠运,可惜枉费了精神,志未伸。”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九三回:“因吾师叔在万仙阵死于姜尚之手,屡欲思报此恨,为独木难支,不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