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西周时期,
周公受封鲁侯,不
就国,留辅
周成王。
周公儿子
伯禽就国,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
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于整个国家也不是身份轻贱之人。但是我尚且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人才,你到
鲁国之后,千万不可以自己的身份轻慢士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
纣王,并制作礼乐,
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
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
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
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
伯禽周公回封地以后,仍忠心为国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
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
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 姓姬名旦,周
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
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
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
周公辅政,又有违于
王位世袭制中
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
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
武庚与「三监」
管叔,
蔡叔等人。结果
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
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
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是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
孔子的
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
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
礼乐制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
刘邦打败
项羽后,大宴群臣,他说:“(
张良、
萧何、
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
人才资源的竞争,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