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汉语成语
一知半解(拼音:yī zhī bàn jiě)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沧浪诗话·诗辨》。
成语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知半解”。
成语典故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作没有一点新意,开始是模仿刘禹锡,后来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御定《诗醇》时,作者却不同意陈师道的观点。他评论苏东坡的诗时说:“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作真是独立千古,不能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陈师道却认为苏轼的诗开始学刘禹锡,后来学李太白,这样评价是对苏轼的诗作并不了解的缘故。”后来,人们用“一知半解”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道的东西并不多。
成语寓意
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信的出发点。诚信学习就要求学习要认认真真,要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反映客观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句话说:“学当专精,文以载道。”诚信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如果一个人对于知识光求表面理解、泛泛掌握,只会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不能融会贯通,导致学习劳而无功。
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一知半解,往往喜欢道听途说,也容易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可以说,一知半解者比无知者更愚蚕,更荒唐,更容易坏事,还常常留下笑料始笑众生。学习也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有句话说:“一个人学的知识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越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因为知道一点皮毛就沾沾自喜,不懂装懂,那样只会让自己浅尝辄止,停留于一知半解。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人学习知识不仅要全面学习、系统学习,还要深钻细研,力求弄懂吃透。切不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只求浅尝辑止,否则学习得快,忘记得也快,到最后学习没有半点长进。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在学习中,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如果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话,只会自欺欺人,让自己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无法得到提高,只会显得肤浅无知。
成语用法
一知半解的意思是知道、理解的只是一丁半点,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肤浅;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宋代张拭《张南轩文集·寄周子充尚书(其一)》:“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
明代李贽《与焦漪园太史》:“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接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清·颐琐《黄绣球》第八回:“我也只得一知半解,不懂什么。”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大道冥冥,固非一知半解者所能妄测,若必以胶固之见解之,谬矣。”
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弃言·一》:“是后见有旧刻医药诸书,皆略加披阅,但一知半解,不以此等书中所言者为人处方治病,唯籍作考证古史之资料,如论胡臭与狐臭一文,即是其例也。”
参考资料
一知半解.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09:3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寓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