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念先 (1906~1969),浙江上虞人,字守棠,斋号念圣楼。擅长书画,尤精于隶。二十年代加入上海题襟馆,后从
丁辅之、
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1961年丁氏曾精选百件,在
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念圣楼书画展』,并出版《念圣楼读画小纪》。
生平事迹
清光绪32年,出生於浙江省上虞县章镇姜山南麓的张岙村,位於曹娥江上游隐潭溪与管溪合流之处,水利畅达,土壤肥沃。北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丁念先始祖丁仲二,自新昌的南洲地方,迁至上虞夏湖溪,支系繁衍兴盛,成为上虞望族,兴旺之地即今虞南的丁宅街。
丁念先父亲丁静斋,守先人遗业,耕读传家,望重乡里,母亲谢氏,相夫教子,懿德淑世,生有子女四人,丁念先居长,二弟丁煦棠,服务上海邮局达30年;三弟丁树棠供职教育界;妹丁淑玉适戴达夫,经商芜湖。
丁念先自幼聪颖,深获祖母虞太夫人钟爱。1911年(清宣统3年),丁念先6岁,於宗祠自设之家塾中受教於名儒谢梅先;1913年入小学就读,1917年完成小学学业;1918年,丁念先13岁,赴绍兴就读中学。
张元济为「念圣楼」匾额所作跋文。
1921年5月,16岁的丁念先至上海修完四年旧制中学学业;7月,得家乡父执辈张国庆引介,拜访吴昌硕,并将所习隶书请吴昌硕指正,吴昌硕见之甚为夸赞,因当时已不收门生,便推荐少年丁念先加入「
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成为这个重要书画雅集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并转为介绍丁念先拜入善写隶书的名家骆亮公门下,后继随褚德彝、高野侯二名家游,艺事猛进;此年,丁念先又与刘文渊、许铸成租用了位於宁波路渭水坊「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的一间过街楼作为画室,另组「上海青年书画社」,让10馀位有志书画的年青人白天也有学习研究书画金石的场所;隔年并对外成立「书画函授部」和「面授部」,聘黄语皋为专任教师,骆亮公为书法教师,致力推广书画教育,当时颇受社会赞誉,直至1924年才停止活动。
1922年,丁念先考入一所私立大学国学专修科就读;1926年,因为该所大学发生学潮而停办,21岁的丁念先便辍学就业;此年,「
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也停止活动,丁念先便与丁辅之、高野侯等另组「古懽今雨社」,延续画会命脉。
《念圣缔缘集》首页丁念先夫妇合影,下有贺天健祝词。
1931年,丁念先26岁,应教育部举办之未定案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甄试,准予延续就读大学四年学业,於9月进入上海正风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继续深造,专攻文史,尤好金石考据之学。
1932年,丁念先自正风文学院毕业,於此年加入新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画家学术团体「中国画会」,画会会址最初设在龙华路(今雁荡路),由钱瘦铁主持会务;后迁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674号,改由贺天健主持,丁念先与张大千、王一亭、孙雪泥、熊松泉、钱瘦铁等分别担任该会常务委员、监事委员和执行委员。
同时,丁念先也任职於上海市政府教育局,主管全市游乐场所,举凡平剧、电影、相声、话剧、文明戏、什锦杂耍等都在他的管辖范围。由於丁念先守正不阿,每晚都要到各游乐场所去巡视,查看有否黄色及违反政策的节目,有则加以警告,并制法,若连续警告三次,即予以歇业若干天甚至吊销执照的处分;因此,戏院老板无不对他敬畏三分,有的还雇了打手准备对付丁念先。由於当时戏院每晚都有留一个固定座位给他,有一回,某影院特地雇了一个堂子里的姑娘坐在他固定座位旁边,本打算戏开演后突然给他一耳光并大喊「你调戏老娘」;想给丁念先难堪,但由於丁念先平日刚毅不畏强权的个性太过鲜明,戏院老板恐事情闹大无法善后,临时打消了这个主意,事后丁念先知道了这项计划,也只一笑置之。
任上,丁念先常在公开场合勉励民间艺人:「别人把你们看成跑江湖的,我却认为各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家;因为一个大学教授,其所能影响的,不过课堂里几十个人,但各位的影响,却能及於上千人,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对象。一年下来,不知要影响多少万人;各位假如能善自利用这种教育力量,则你们对国家的贡献,强过大学教授不知有若干倍。我希望各位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多尽一分力量,使社会上对各位渐变其观念,各位的社会地位会因之提高,会受到各界尊重的。」由於丁念先的恳切与凛然,在当时感动了不少民间艺人,对社会良善风俗的教化产生极大影响。
1935年元旦,丁念先加入上海社会教育社,该社为鼓励社员书画兴趣,并募集改良连环画经费,举办社员书画展览会,丁念先与同为社员的马公愚、钱瘦铁、顾坤伯、张眉孙等书画名家皆有作品参展。同年,3月15日起,中国画学会举办美术讲座,丁念先与黄宾虹、贺天健、郑午昌、陈定山、钱瘦铁、孙雪泥、张聿光、俞剑华……等皆受聘为主讲讲师。此年,丁念先所作山水作品被收入当年出版的《中国名画集》。
1936年,经友好介绍,与谢圣镛女士订婚,上海艺文界名人书画家200馀人皆以诗画祝贺,丁念先选择部份书画及贺词,编印成8开大本,名为《念圣缔缘集》作为永久纪念,封面由叶恭绰题签,首页有丁氏伉俪合照及贺天健五言律诗为贺:「却扇有佳偶,催粧有妙诗;同心拈结子,双影挺连枝;谢女才华隽,丁郎墨翰奇;懽期凭此永,德业美其眉。」这本《念圣缔缘集》,印量极少,除在台家属中有一册外,已鲜少人见过;而在2003年3月15日中国嘉德第75期周末拍卖会中,竟出现一册《念圣缔缘集》以无底价上拍,结果以人民币220元成交,买主可是极为幸运的拥有了一份民国时期难得的艺坛文献资料。
丁念先与书画艺文界合影。后排:张目寒(左二)、王壮为(左三)、曾绍杰(左四)、高华(左五)、陈定山(左六)、陈子和(左七)、高逸鸿(左八)。中排:张隆延(左一)、张目寒夫人朱紫虹(左二)、陈定山夫人郑十云(左三)、丁念先(左四)、寒山楼主(左五)、阙明德(左六)、陈克言(左七)。
1937年元旦,丁念先与谢圣镛在上海结婚,丁念先拈夫妇二人姓名中间一字为堂号,名曰「念圣楼」,并由叶恭绰为之题额,张元济作跋,跋曰:「丁君念先喜蓄书具,贤偶圣镛女士与有同好,因辟斯楼弄藏之所,并联二字以名之。书曰克念作圣,盖以证二人之同心也,读书之乐乐无穷,赵氏之归来堂恐不得专美於前矣。」张元济将念圣楼比美於赵孟頫与管道升夫妇之归来堂,可谓适切。而此额与跋,则由丁念先亲自刻篆於木匾之上,来台后长期悬挂於台北市同安街寓所。
谢圣镛女士为丁念先表妹,服务於教育界,生平事迹鲜少人知,1986年6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恽茹辛编著的《
民国书画家汇传》中,只简单记载:「谢圣镛,女,丁念先妻,浙江人,工画。」2001年12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
海上绘画全集》中,则有稍多记载:「夫人谢圣镛,书学王大令,偶作梅竹小册。」而2003年1月,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包铭新所著之《海上闺秀》一书,亦载有:「谢圣镛,浙江人,丁念先之妻,工画。」内容应以《民国书画家汇传》为本,此外就未见籍册著录;
不过,张隆延在1959年7月1日发表於《文星杂志》第四卷第三期的「十人书展」一文中提及丁念先时说到:「博雅精鉴,世家富有;诸贤夫人在日,皆能拔钗助其藏书。」从上述极少的记载中,可知谢圣镛擅长书画,才华茂美,贤慧娴淑,尤其「拔钗助其藏书」,更可见夫妇二人志趣相同,鹣鲽情深。丁念先夫妇育有子女六人,长女丁珩,长子丁瑜,三子丁璟,随父母来台;其馀子女三人留在大陆,次子丁璠由祖母照顾,次女丁珂与三女丁瑾则就读於教会寄宿学校;子女六人中,丁瑜、丁珂、丁瑾三人皆为聋哑,可能是丁念先与谢圣镛为表兄妹近亲结褵生育的关系;其中长子丁瑜虽然聋哑,但由丁念先亲授昼画,随马白水学习水彩,从陈克言学习素描,并拜入高逸鸿门下学习花鸟,书画亦有所成,曾於1967年11月15日在台北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办国画个展,展出50馀幅花卉、翎毛,极获好评;而丁念先在丁瑜艰辛的学习过程中,一再的鼓励孩子:「残废并不是你的过错;浪费上天赋予你的生命,才是过失。」由此亦可知丁念先的父子情深。
丁念先在1930年代,除历任「中国画会」执行委员兼总干事、「中华艺术教育社」监事、「中国画会」常务理事外,并在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时,担任行政院驻沪监盘委员。1939年,连任「中国画会」第八届执行委员。
1938年,长女丁珩出生。此时期,正值抗战,丁念先带了一批流亡学生回到故乡上虞,接办春晖中学,供这些年轻的孩子读书。春晖中学是由经亨颐创办,网罗的教师都是一时之选,如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到台湾的苑寿康;在春晖中学时,丁念先蓄起长须,每天傍晚放学,散步於街头田边,村间儿童都会遥指叫著:「丁胡子来了!」丁念先可说是发扬了丁氏家族在乡里的声望。
当时新编三十师奉命死守金华抗日,但因补给困难,支持不住,有人就介绍师长求助於丁念先,丁念先得知军情紧急,毅然自承负责供给军用物资,并运用个人及家族声望,号召乡人,每家每日出米二斤,大户或至百斤,以供军粮,又设法自馀姚等地转运食盐、棉花以为军队资用,让军队得以稳住阵脚;同时,又组织自卫队保护地方,因此当年虽战乱纷扰,但上虞治安却甚良好。
1939年,丁念先当选中国书会第八届执行委员。次年(1940),次女丁珂出生。1942年,长子丁瑜出生。1944年,三女丁瑾出生。
1945年,对日抗战胜利,丁念先由家乡重返上海,中国画会恢复活动,会址设於陕西南路139号;丁念先与贺天健、孙雪泥、郑午昌担任常务委员。同时,任职於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主管出版事业,上海各书局知道丁念先爱书,在图书出版送审时,都会附带送他一本,大部头的书则因成本较高,丁念先皆出钱购买,所以得以藏有抗日胜利后上海各书局所出版的全部书籍,加上闲暇喜逛古旧书肆,所蓄古籍善本亦极多;尔后渡海至台前,共装了40大箱,寄存在震旦大学图书馆,未能携至台湾。
1946年,次子丁璠出生。4月20日,中国画会在育才中学举办抗战胜利后第一次会员大会,由孙雪泥报告开会宗旨,贺天健报告上届会务,丁念先报告复员经过;丁念先除当选理事外,又与孙雪泥、郑午昌、贺天健、施南池等当选常务理事。
1948年4月25日,中国画会於南京路冠生园举行年会,丁念先与汪亚尘、孙雪泥、郑午昌、贺天健、马公愚、陈定山、俞健华、熊松泉、张聿光、陆丹林、荣君立、施南池、许士骐等当选理事。此年,三子丁璟出生。
丁念先书〈临韩仁铭〉。
1949年3月25日,上海美术馆筹备处、中国画会、青年画会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美术节庆祝会,推举丁念先、马公愚、郑午昌、孙雪泥、张中原、许士骐、施南池为主席团成员。此时,丁念先已成为上海艺坛代表性人物,个人声望达於顶峰。但此年上海因国共龃出,时局动汤,丁念先夫人谢圣镛先携二子一女渡台,5月上旬,丁念先亦在匆忙中搭乘最后一班轮船到达台湾,进入台湾省政府服务,暂居於新竹市花园街。
不幸的是,此年丁念先夫人谢圣镛女士因盲肠炎被误诊为胃病,病情拖延以至於转成腹膜炎,於7月1日病逝,年仅38岁;丁念先夫妻情笃,突遭此变故,哀痛逾恒。当时在新竹工作,每天下班即独自一人至夫人墓园凭吊,风雨无间;不久,丁念先因思妻染疾,一病经年,至1950年冬方始痊愈。
这一年,可说是丁念先一生的转捩点,从人生的高峰上忽然跌落,不但离开了意气风发的海上艺坛舞台,也失去了至爱的妻子,对他关爱照顾的师长丁辅之也於此年去世,内心的凄恻与孤寂,便都寄情於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及碑帖、书画、文物收藏之中,一生未再续弦。
解放后生平
1953年,丁念先调至物资局服务,自新竹迁居至台北市同安街。此年,丁念先与王壮为、高逸鸿、陈子和、张隆延、陈定山、陈克言、阙明德、邹伟成……等12人发起组织「中国艺苑」,会址设於新生南路,成为1949年国共分治后,在台湾中国书画团体的滥觞。
1954年,由丁念先与陶贞白选辑,于右任题书名,五柳堂藏《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上下两卷,於4月出版。
1955年,丁念先50岁,发表〈六十年来的甲骨文、金文与碑学〉,刊载於《二十世纪之艺术书法》中;11月,由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的《中国美术史论集》即《齐如山先生八秩荣庆祝贺论文集》第二册,收录了丁念先发表的〈清代美术〉与〈明代美术〉二篇论文。
1959年6月,丁念先与知名书法家陈定山、王壮为、曾绍杰、张隆延、朱龙庵、傅狷夫、陈子和、李超哉、丁翼等组成「十人书展」,成为1949年后台湾的第一个书法团体,并於7月1日起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首次「十人书展」,得到艺坛重视(1969年丁念先过世后,由丁治磐加入,补足「十人」之数)。此年,为丁念先夫人谢圣镛女士逝世十周年,丁念先写了一篇〈圣经新约〉隶书以为怀念,款识曰:「吾妻谢圣镛女士,自幼受宗教环境之薰陶,是最虔诚之基督教徒。三十八年五月,来台,方庆虎口馀生,暂获苟安,不幸於是年六月三十日,突患急病,於次晨逝世,享年仅三十八岁。
念吾妻与予结褵十三年,中经抗战、艰苦备嚐,生育子女六人,独任教养之劳,予之对国家民族能略尽职责,皆其匡助之力。今日属其去世十周年纪念之日,适予参加十人书展,敬录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五十节至五十六节全文,助其灵魂得救,永生天国。1959年七月一日,上虞丁念先於念圣楼。」丁念先丧妻十年,依然情笃,字里行间,充满对爱妻的思念与感恩,至性真情,令人动容。
1960年,3月29日正逢农历三月初三「上巳修禛日」,中央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在台北市新厦举办一项别开生面的「兰亭展览会」,展出各本兰亭序墨迹、拓片,以及关於记载兰亭故事的书籍、图绘等,参展单位除中央图书馆馆藏外,就以丁念先念圣楼藏品最多,包括〈宋拓定武兰亭〉及〈明‧沉周‧画兰亭图〉等珍品。10月9日,参加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第二次「十人书展」。
1964年9月,台北中央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为配合「中华历代图书展览」而举办的专题学术演讲会於9月14日开始,其中一场专题为「两汉石刻文字与石刻画」,由丁念先主讲。此篇主讲论文,发表於1965年《大陆杂志》第30卷第5、6期。
1966年,丁念先担任《美术学报》编辑委员,并於10月出版之《美术学报》创刊号发表〈汉史晨前碑考释〉论文。此月初,丁念先与王壮为於念圣楼为好友苏莹辉将赴马来西亚执教及张隆延发表为驻巴黎联教组织(UNESCO)总部副代表即将赴任饯别。此年,丁念先并发表〈唐赵模集右军千文卷流传经过与怀仁圣教序的关系〉论文;由叶公超主编,正中书局出版的《二十世纪之科学──艺术篇》一书,其中〈六十年来之书法〉一章,由庄尚严写「帖学」,丁念先写「甲骨、金文与碑学」。
1967年,丁念先担任第22届全省美展书法类评审委员,指导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研究生陈英德撰写〈唐宋山水绘画〉研究论文。7月12日,由大日本书艺院主办的第28届「中日文化交流书道展」在东京上野美术馆举行六天,聘丁念先等72人为审查委员及协赞代表作家。10月,发表〈沉石田作画年表初稿〉,刊载於《美术学报》第二期。11月9日,参加日本名古屋书道联盟访问团与中国书法学会合办的「中日书法展」。11月15日,长子丁瑜在台北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办国画个展,展出花卉、翎毛作品50馀幅,其中多幅由丁念先题识。
1968年3月,丁念先赴菲律宾襄赞文物展览中国馆工作,同月,《艺坛》杂志创刊,担任主编,并发表〈苏东坡万年烟雨图轴〉论文於《艺坛》杂志。但自《艺坛》杂志第八期起,因理念关系辞去主编之职,并於9月20日於《艺坛》杂志第七期发布启事一则:「丁念先敬启──本刊自出版以来,忽逾半载,承读者及友好诸公之爱护,衷心感谢!兹为迎合时代环境之需要,自第八期起,将大事革新,念先辁才难胜重任,已辞去主编任务,改请姚梦谷先生担任。以后如有关本刊编辑方面赐教。请迳寄姚先生,勿再寄台北市同安街九七巷四号敝寓,以免转辗费时。过去读者及友好诸公对本刊之期望与指示,念先永铭勿忘,他日如有机会,仍当棉力报命也。敬希 谅,为祷!」11月,发表〈汉北海相景君铭考释〉论文,载於中央图书馆印行之《庆祝蒋慰堂先生七十荣庆论文集》。
1969年1月,丁念先独立创办《新艺林》双月刊并担任主编,印刷及内容都为当时艺术刊物之冠;在发刊词中,丁念先阐述了辞去《艺坛》主编及创办《新艺林》的心路历程及理想:「……办一个纯学术性的刊物,很不容易。因为专门学术性的刊物,爱好阅读者的圈子比较小,销路自然不会太广,销路不广,不容易收回成本,自然要长期赔本,站在经济的立场来说,确是感到困扰的。其实《艺坛》自创始以来,选刊的图片,都很够份量。同时也很有几篇叫座的文章。……在这半年多的时间中,我所接触到的朋友,对它的批评,都不算差。可是我们开办之初,对它的期望过高,到半年之后,距理想太远,大家检讨得失,归咎於我的编辑方式太陈旧,不能迎合一般社会的需求,决定要大事革新。因此我不得不辞去主编……但我总认为一个刊物编辑方针,主要的是内容是否和创办宗旨相符合,进而检讨它是否真正具有学术的价值,和对民族文化有无贡献。要迎合大众社会的口味,不是学术性刊物所能胜任的。至於编辑方式的新颖与陈旧,决不是成败的主因。否则,近年来台湾各书店为什麼还要翻印几十年前出版的旧杂志呢?有很多朋友,同意我的看法,鼓励我继续照原来的方式,另办一个同性质的刊物,以事实来证明这个看法是否正确。庄慕陵先生还为我定名《新艺林》。……可惜个人力量有限,各方照顾不易,因之暂定为双月刊,如果环境许可,打算从第二年起改为月刊。或出几期有份量的专号。
此年3月1日,发表〈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考释〉论文於《华冈学报》第五期;同时发表〈海上艺林述往〉论文於《新艺林》创刊号,共连载三期;发表〈兰亭史话〉论文於《新艺林》杂志第一卷第二期。指导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研究生李福臻撰写〈唐代楷书之研究〉硕士论文。
8月中旬,丁念先因发现肝疾身体不适,但心系《新艺林》出刊,欲待第五期发稿后再延医诊治,没想到竟因而延误就医时间,待送入荣民医院时已呈不支,终於8月22日晨溘然长逝,享年64岁。丁念先一生奉献艺坛不遗馀力,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逝世后生平
1970年8月22日,丁念先逝世周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丁念先遗作特展」,展出百馀幅书画精品,多由收藏家及丁念先家属提供。同时,丁念先子女遵从父亲遗愿,将丁念先生前所藏拓片及42件於访问菲律宾时收购的宋、元、明民间瓷器(包括龙泉、德化、建窑、广窑)共350件捐赠给台北历史博物馆,於8月22日上午10时举行赠与仪式。
1974年,丁念先逝世五周年,《上虞丁念先先生书画遗墨》图录出版,王壮为、陈子和为之跋。
1975年底,中央图书馆在坊间购得丁念先藏书一批,多为书画籍册,包括明刊本24部,清刊本52部。
1991年6月,书艺出版社出版《重编上虞丁念先先生书画遗墨》。
1994年,台湾省立美术馆出版《新台湾地区前辈美术家作品特展》书法专辑,收入丁念先作品。
2004年,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中国书画组研究生涂璨琳以《丁念先隶书之研究》为题撰写硕士论文,是华人地区研究丁念先生平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