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皖南西递、宏村等村落,宛若一位小巧玲珑的江南美女,她散发出来的水灵神秀让人迷醉。得益于明清时期的人口迁徙,这种风格独特的徽派村落,在皖、豫、鄂交界地带的河南省
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成功演绎。在这里,你可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乡风采。
丁李湾村简介
丁李湾村位于豫南山区的
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间最盛,当时田地1万多担(一担相当于7亩),房屋600多间,有“李氏庄园”之称。至李维屏时期,庄园四周城墙环绕10多里,并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内有800多人居住。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规模,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丁李湾依然保存完好,但随后发生的一场运动,让丁李湾遭遇了大劫。2003年,丁李湾被确定为‘河南民俗民居村’。
丁李湾村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保留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300多间。2013年,新县将丁李湾村确定为该县乡村游的重要景点,并请专家对丁李湾村的古民居制定了保护规划。县政府投入资金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和环境综合整治,还建成了环绕丁李湾村的交通网。
在旅游开发中,丁李湾村注重民俗民风挖掘和古村落保护,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富有新县传统特色的地灯戏、河蚌舞等表演时常在村里举行,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村容村貌
从村南头的大水塘北岸朝南望去,映入眼帘的5座大门楼一字排开,青砖、白墙,屋檐高耸挺立。这种建筑风格,与附近村落新建的不少现代民居有共通之处,但这里明显更加雅致,精细,更具视觉冲击力。
走在塘边,看着对岸的民居的倒影,看着大门楼正对着的小山,江南水乡那种雅致感觉油然而生。
村前的这个水塘北岸呈弧形,东西两个尖角,包括再向北的小山,呈月牙形,圆心都向着民居方向。“这里的民房有山有水,说明风水好啊”。
建筑风格
丁李湾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古老豫南建筑的格调,木质雕刻随处可见,在走道的横梁上、门梁上或窗格上,图案上有人物,也有花鸟虫草,虽然经历数百年,仍然栩栩如生,木雕取材精良,仍无凋朽之势。在各式门楼上,石雕砖雕也处处可见,不同的门楼雕刻也不同,有的描龙,有的是画凤,有的则是牡丹,寓意虽有不同,雕工皆很精巧。在后宅里,各种花卉、动物造型的砖雕、木雕、石雕与两条屋檐、条石台阶、石礅基柱,天井格局让人感觉到清雅韵味十足。
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两边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沟,加上路面均由石块、石板铺成,看上去小巧玲珑,但功能齐全。此外,不管是从临塘的大门楼抑或弄道里大门楼进去,里边都还有若干个小门楼,这在当地叫“一环套一环”,可防御外人侵扰。
丁李湾最深的宅院,有四五进深,而据通过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76岁老太邬嫦娥讲,这里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进深,但后来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坏了,没有保存下来。
从“县令门楼”西侧的弄道进去,穿过两座门楼,可见几处保存相对较好的后宅,其各种造型的砖雕、木雕、石雕与两条屋檐、条石台阶、石礅基柱,天井格局的建筑手法,加上宅院与宅院间隔的马头墙,徽派风格十足。
这些宅院还有一个共有的独特设计,那就是在门楼门枕两侧、宅院屋檐下方,都有若干个内大外小的孔洞。按照李敦油等人的说法,这是为了在遭遇外人侵犯时,方便房主朝外多个方向发射火铳,“也可以朝外瞭望,观察敌情”。
这里所有的门楼、宅院,均是石头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砖,但从一些受损的地方看,内部均为土坯,这种节省材料又基本不影响质量的工艺,被当地人称为“包青”。很多“包青”墙体依然平整完好,连裂缝都很少见。
这是先人用糯米、窑灰、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的,可以跟砖融合成一体,非常坚固,非常耐腐蚀,也叫紫金灰,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吧,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做了。
丁李湾现存的宅院中,村东的一处绣楼不能不提。与其他宅院不同,该院紧靠门楼的山墙上,大窗周围有青瓦飞檐,这房主以前是地主,每逢千金出嫁,都在这里抛绣球,平时也是戏班子唱戏的戏台,村里人就在下边的广场看。
漫步在村中老院、弄道,触目所及的墙倒屋塌让人伤感,但这些风格统一的徽派建筑里,那晓风残月的清雅韵味,依然不减。
丁李湾村现状
破坏
丁李湾村人口现有500多人,塘边的县令门楼,内墙塌了,镇里和村里筹了1万多元修补,才没有塌完,要不然,现在塘边就不是这5个大门楼一字排开的景象了。除了门楼、宅院大量坍塌外,在村东泼河水库蓄水时,最具徽派气质的李氏祠堂也被水淹没。
很多村民要拆旧房盖新房,嫌老房子破旧、占地,就拆了,想拦也拦不住。目前该村仅剩下了17处门楼、8条弄道,房屋也只有不到百间。
保护
2003年,丁李湾被确定为“河南民俗民居村”,现如今,村子损毁越来越快,要是这样下去,也许10年、20年之内,这个河南相当少见的徽派古村落就永远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