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兰(1929年—2024年9月11日),女,安徽
肥东人。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曾任合肥市演艺集团合肥市庐剧院名誉团长。
丁玉兰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养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戏谋生。由于当时
庐剧还是小戏,社会地位很低,在辗转的演出路程中,丁玉兰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也正是在这演出的氛围感染下,丁玉兰从小就练就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丁玉兰拜戏班的陈师傅为师,由于天赋高,学戏精,8岁开始登台,13岁就可以唱
庐剧代表剧目,并很快成为一方名角,经常有人点名要丁玉兰唱场子。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丁玉兰,随后又正式拜
庐剧名角郭士龙为师,使艺术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后,丁玉兰进入
安徽省
庐剧团,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她如饥似渴地补充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和观摩兄弟剧种演出,广泛吸取各剧之长,为再攀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在北京的戏曲汇报演出中,丁玉兰凭借对
庐剧代表剧作《借罗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绎,震惊了戏曲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她的演出,并在看完演出后同丁玉兰等人亲切握手合影。周总理更是亲切地关怀丁玉兰,帮丁玉兰解决眼疾就医问题。
退休后,丁玉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积极为
庐剧贡献余热。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获得了许多成就。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6年,凭借在《双丝带》中的杰出表演,获得
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鉴于丁玉兰的杰出艺术表演,她被
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
安徽分会理事。退休后,在教师岗位上,丁玉兰先后被评为
合肥市先进工作者、省政协积极分子、省劳动模范,并当选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她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
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作为
庐剧代表人物,庐剧就是她的生命,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当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剧团的存在,
庐剧在很大程度上才从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了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作为名角,她用她那玲珑的表演风格和甜美的地方韵味将
庐剧一次一次推向全国。从地方味十足的《借罗衣》到文词高雅的《玉簪记》,无论是村姑还是大家闺秀,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这种百变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朴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黄梅戏的
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也可以说是观众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从一定程度上说,“丁玉兰”三个字就代表了
庐剧。
1949年加入合肥平民剧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曾当选为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数次当选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常委。曾任安徽省文联委员,剧协常务理事,合肥市剧协副主席。
从合肥市庐剧院退休之后,丁玉兰告别自己的舞台生涯,随后又被合肥市庐剧院返聘回去当老师,担任艺术顾问,并且开始在老年大学担任庐剧老师,持续站在传播庐剧文化的道路上,培养更多的庐剧爱好者。
退休后,丁玉兰坚持在老年大学教庐剧,并组建玉兰庐剧艺术团,为传承庐剧而奋斗。丁玉兰戏路广,由其参演的剧目有近150出,其中犹以《借罗衣》《小辞店》《休丁香》《秦雪梅》《秦香莲》《双丝带》《双锁柜》《江姐》等最为拿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