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七十三。主治寒癖积块。
组成
丁香、沉香、附子(炮裂,去皮脐)、硇砂(研)各半两,陈曲末三两。
用法用量
上药除硇砂、陈曲外,捣罗为末,用木瓜一枚大者,破开去瓤,入硇砂于木瓜内,甑上蒸烂;次入诸药末,即看软硬;次入陈曲末,看得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茶汤或温酒嚼下;如要疏转,可服十丸。小儿一丸。
主治
寒癖积块。
附方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母(生)半两,苍耳苗(炒)一两,青葙子(生)、皂子仁各半两,甜葶苈(半炒,半生)一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一两,丹砂半两(研,一分为仪,一分入药)
用法:上为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丹砂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粟米饮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瘰疬久不愈,或已破,脓面甚者
出处:《中华医方外科篇上》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木香、狼毒、蜀椒(去目并闭口,妙出汗)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芍药、桔梗(炒)、干姜(炮)各半两、细辛(去苗叶)一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炒茴香子酒送下
主治:小肠受寒,控睾上而不下,痛引少腹
出处:《中华医方外科篇上》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五味子、半夏(汤洗去滑七遍)、人参各半两,甘草(炙,锉)、琥珀(研)、干姜(炮裂)各一分,枳壳(去瓤,麸炒)、昆布(洗去咸水)、诃黎勒、皮桂(去粗皮)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生姜、橘皮汤送下
主治:食饮不化,噫气吞酸
出处:《中华医方内科篇脾系病》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母丁香、丹砂(研)、麝香(研)、硫黄(研)、干姜(炮裂)、矾石(飞过)、附子(炮裂,去皮脐)、吴茱萸(汤洗,焙干)、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拌匀,别用肥好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净,别研为膏,出八分油了,与前末同研拌匀,用蒸枣肉和剂为丸,如豌豆大,放干。每服三五丸,不拘时候。温生姜汤送下
主治:胃寒痰饮,噫醋吞酸,胸膈妨闷
出处:《中华医方内科篇脾系病》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半两,甘草三两,细辛、桂心各一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临卧含化
主治:口气臭秽
出处:《中华医方五官篇及眼科篇》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一分(为末),半夏三枚(汤洗十遍,焙干,为末),水银、铅各一分(二味结砂子),蝎梢四十九枚(炒,为末)
用法:上为细末,用熟枣肉为丸,每服五丸至七丸,用荆芥、薄荷汤送下;大人虚风痰涎,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七丸至十丸
主治:小儿慢惊风,吐逆不定,胃虚生涎,多惊饶睡;大人虚风痰涎
出处:《中华医方儿科篇》
名称:丁香丸
组成:丁香、木香、肉豆蔻、人参茯苓各一分,藿香一分半
用法:上为末,用朱砂二钱,香缠一钱,与前药相和;用枣瓤一个同研,面糊为丸,如黍米大。米饮送下.随儿大小加减
主治:小儿胃气不和
出处:《中华医方内科篇脾系病》
功用:和胃气,进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