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桥
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七星桥
七星桥坐落于慈溪市横河镇中心街区的东横河上,是慈溪境内著名的石砌拱形桥。七星桥全长24.5米,桥下设3个拱孔。
发展历史
古代
据龙南烛溪《孙氏族谱》记载,在宋代时,大儒朱熹有《访孙季和于烛湖咏麦饭》一诗记之。在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孙遂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巡抚,此后又有大学士孙如游及孙嘉绩考中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进士,任职南京工部主事。在当时“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的孙氏,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有10余人,孙氏既为宋明姚北之大族,即发起建造七星桥,造福乡里。又据记载,在道光年代(公元1821-1850年)又由孙鉴重修了七星桥。
七星桥之七星,是指北斗七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亦作瑶光)七星,这是古人借天象中星座之名,以祈求吉祥幸福。又据传说建桥时有七星下凡相助故名。桥的全长为25米,三个圆拱如三面明镜,天光水影,碧波彩虹,在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桥畔已经形成十日四天市集,即逢一、四、六、八,桥上桥下人船涌动。桥上有摆摊售货,有挑担来往,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好似江南的《清明上河图》。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著名的“七星桥战斗”。1941年10月22日,根据地武装“宗德三大”来到横河附近,准备伏击从观海卫运送棉花至余姚的日军。至上午8时,未见运棉日军到来,“宗德三大”决定改变计划,拉部队到横河街进行抗日宣传,在接近七星桥时,不幸遭到日军伏击,在不利地形下同日寇血战一个半小时,大队长姜文光、大队副姚镜人等29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七星桥始建于何时,今已失考。在光绪《余姚县志》中言“清道光间孙式鉴修”,然在明嘉靖志中已有相关记载,因此该桥的历史应在500年以上。七星桥承袭了中国石拱桥古老的建筑工艺,其建筑风格与江南山清水秀的气氛相融合,对研究浙东一带的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明镜高悬辉腾二夹;彩虹斜锁气吐三环。
建筑结构
七星桥桥顶处平整如方台,南北踏道均呈八字形。为方便行人上下,南首踏道设29级石步阶,北首踏道设28级石步阶,踏道两侧铺有斜向双轨长条石,以方便轮车上下滑行。桥面两侧各设石栏板11块,居中的石栏板下缘悬嵌镌有“七星桥”三字的扇形题额。栏板间有望柱,两侧各10个。望柱头呈方形,造型简单朴素。
主孔与侧孔间设桥墩,由条石横砌叠压而成,中嵌桥门柱以受力。柱顶饰有昂颈外伸的龙首滴水,供雨天排水。门柱镌刻对联:东联为“明镜高悬辉腾两夹,长虹斜锁气吐三环”;西联为“三台锁浪左川右泉,七曜横波南境北镇”。此二联不但写出了桥的雄姿,还道明了桥所处的地理环境。西联上的“左川右泉”,指的是当年的行政区划——左为梅川乡,右为龙泉乡;“南境北镇”指当地的人文环境——南为孙家境,北为横河镇。横河镇历史悠久已不消多说,孙家境则更是声名显赫。自后唐孙岳公以来,孙家境人才辈出,尤以平朱宸濠而受害的孙燧和“毁家纾难”、反清复明的孙家绩为海内高仰。
建筑特点
七曜横波南境北镇;三台锁浪左川右泉。
这是刻在慈溪市横河镇七星桥上的两副桥联,如诗如画地勾出七星桥的宏大气魄和独特的地域风貌。
七星桥下的横河,横亘慈南,东通鸣鹤,西接余姚,全长23公里,是慈溪市最古老的生命之水和联贯东西南北的水陆通道。横河上的七星桥如彩虹卧波,至慈北重镇浒山镇仅5公里,离桥南的孙家境只有一箭之遥。这就是桥联上说的“彩虹斜锁”、“南境北镇”的意思。
七星桥,是慈溪市最高最大的三孔石拱桥,数百年来迎来送往,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已列为慈溪市重点文物,得到全社会的妥善保护。
七星桥坐落于慈溪市横河镇中心街区的东横河上,是慈溪境内著名的石砌拱形桥。七星桥下的东横河,为重要的水上通道。当地的山货棉盐、土特农贸,都是靠这条河东来西往送到余姚、宁波,唐代上林湖越窑的秘色瓷也是通过这条河,经姚江运抵明州,销往海外。
保护措施
2023年7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横河七星桥.慈溪市人民政府网.
横河七星桥.宁波市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6:4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