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泡农场位于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市交界处,是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九三分公司(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垦分局)管辖的最大
农场。
地理位置
农场在黑龙江地理位置属嫩江市地界居多。
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2′22″—126°10′37″,北纬48°42′00″—49°09′06″。
属于地形第三级范围内。最高处海拔415米,最低海拔270米,地势南高北低,属于坡度缓冲的丘陵地形。东部与南部自然林密度大,向北逐步疏散。由于农场内五条河、沟的存在,自然形成四道丘陵漫岗。土壤自然肥力较强,黑土层较厚,物理结构良好,有利于农业耕作,但由于土质疏松,易导致水土流失。
规模结构
农场总面积1999年划界落界为860296亩,耕地面积427417亩。职工总数为5244人。
农场下属农业生产队29个,1999年开始实行规模生产队和自营生产队两种管理体制,由农场和农场党委统一领导,截至2000年,规模生产队有12个,自营生产队有17个,规模生产队在生产上归农业公司管理;自营生产队在生产上归属自营经济开发公司管理。
农场机关科室分为两类:一类科室是直接归农场和农场党委领导的“五部一办”,即劳动人事部、监察执纪部、宣传文化部、
企业管理部、财务部,机关办公室。另一类是社区性质科室。
农场的发展始终是在改革的推动下前进的。农场15年体制改革一是党委“一元化”领导到场长负责制;二是成立“农工商总公司”和下属“三大公司”(牧工商、农业、经贸);三是模拟集团公司运作和股份制改造;四是农业规模生产和发展自营经济的巨大改组。
经济发展
从经济上来说,农业收效显著,从1986年兴办家庭农场到1999年实行规模加自营的家庭农场,农业改革不断深化。15年中有13年盈利。盈利最高年份是1997年,净盈利1210万元,粮豆总产突破了10万吨大关。
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机行业由于实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作业给15年的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99年开始组建规模队,省农垦总局组织农场利用日本政府二亿美元贷款购置新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均以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为主,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工业从1986年到1992年基本是小额度亏损,从1993年开始盈利,盈利最高年份是1996年,净盈159 万元。截至2000年,农场工业除电业外全部转制、兼并。而在这期间,个体和私营小工业悄然兴起,修理业、加工业等发展迅速,显示了勃勃生机。
农场种子培育加工和植物保护伴随着农业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到2000年,种子公司已经有耕地3 万亩,其中农业科研试验用地450 亩,每年承担总局、分局24项试验研究课题,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子培育主要从事小麦、大豆原种的引、试、繁工作,利用1996年投入600 万元新建的种子加工厂,每年可生产大豆原种1500吨,小麦原良种6000吨,不但能满足农场内部用种,还可大量供应场外。
林业作为农场的一大优势产业,十几年来快速发展,场内有林地28.1万亩,占全场总面积的23.5%。在全国开展
退耕还林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大好形势促进下,农场林业生产效益显著。
1999年中央电视第七套节目播出七星泡林业专题片《黑土绿潮》。2000年4 月农场林业公司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 佳单位”。
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依托乳粉厂(1989年投产)和农场对发展奶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发展态势良好。农场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了畜牧发展服务体系,从配料、检疫、疾病防治到科学管理、饲养技术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1996年,奶牛存栏达2825头,扭转了1993——1995年因乳粉产品销售不畅,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带来的奶牛业滑坡的严重局面。
从1986年到2000年,个体和私营养殖业发展保持平衡。从各家各户普遍小规模的一头牛、几十只鸡鸭鹅的局面,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养牛、养猪大户,使全场畜牧业产值从1995年开始就超过了1亿元。
非国有经济发展共经过三个时期。1991—1993年是庭院经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农场给政策,工会抓实际工作。到1993年末,进入自营经济发展时期,九三分局提出了“三元”经济框架,开创了使自营经济和工、农两元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构想。到1996年末,农场自营经济创产值5660万元。1997—2000年是产业化发展时期,到2000年,吸纳职工3800余人,社会总产值超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