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连珠(Seven stars in a line)是一种天文现象。由于各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不同,它们在天空中的排列组合呈现千姿百态,七星连珠是其中比较罕见的一种。“七星连珠”只是一个称谓,通常不会特指哪七颗星,只要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大卫星(月球)、太阳之中任意七颗星排列在很小的角度上都叫“七星连珠”。
基本含义
古代
在夜空里,有相对不动的恒星,恒星(fixed stars)最初的意思就是静止不动,还有在群星之间“流浪”的五大行星(planets,wanderers),中国古代按五行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有时也把日月视为行星,称为“七曜”(七个发光体)。连珠(或联珠),就是人们所看到的夜空天象。在古代,人们说的 “五星联珠” 或 “五星聚”,并非简单的五星同现,而是要求它们在较小天空区域内靠的很近。古人已经发现,日月五星运行轨迹都在黄道附近,黄道就是太阳在恒星背景里行进的轨迹,是一个大圆。这里黄道不是“一条直线”,人们在地球上看是一条跨越天空的弧线。唐代韦庄诗里说“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现代
到了现代,太阳系的行星被重新定义为围绕太阳轨道上运行的天体,地球跻身大行星之列,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八大行星”(冥王星在 2006 年被开除出了大行星行列)。所以“七星连珠”,指的是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
上海天文台称,所谓“X星连珠”,并无标准定义,甚至这都不算什么天象,因为这些行星几乎每天都在“连珠”。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几乎都在一个平面上。人们通常拿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作为参考。轨道倾角最大的是水星,也只差了7°。这种现象被称为“共面性”。人们在地面上看起来,这些行星始终在黄道附近运行。从这角度说,它们天然地就连成一条线,无非就是离得近些还是远些,或者是在太阳的一侧还是两侧。所以,不讨论张角的“行星连珠”是没有意义的。
发现历史
古代
古代的钦天监们受限于科技水平,并未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故而以肉眼可见的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为主。在中国古代,“七星连珠”被视为祥瑞之兆,古人称之为“五星聚”,历史上,“五星聚”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史记》中记载,周文王受命于“五星聚”后的1-2年,预示着“大人物”的降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因此,“七星连珠”在传统文化中多被视为吉兆。《汉书·高帝纪》中记载:“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刘邦入咸阳时曾出现“五星连珠”(木、火、土、金、水星),被视为祥瑞。公元前104年,有一次类似的五星连珠现象。元封七年十一月初一恰恰是甲子日,又恰恰交冬至节气。汉武帝在那一年五月下令议造新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清代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中都提到了行星在天空中聚在一起的现象。古人对“五星联珠”或“五星聚”是有一个张角作为前提的,也就是看上去五星是聚集在较小一片天空区域的。这个张角指的是最西边和最东边两颗行星与地球形成的夹角。
在西方历史记载中,古希腊和巴比伦文献中有类似行星排列的记录,但未明确提及“七星连珠”。
现代
1962年2月5日9时,
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
土星、
天王星、
冥王星排列在9.3度的范围内。
截止2020年,最近的一次的“七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5日,实际上从4月6日起,水、金、火、木、土五颗肉眼看得见的行星、月球和太阳,将缓慢地向着对方移动, 直至5月5日,它们将以低于26的弧度连在一起。2000年5月5日这样的“
行星连珠”为30年一遇,但从时间的
大尺度来看是频繁发生的,下一次则要等到2040年9月9日。但是,在民间较为迷信的说法就是出现七星连珠就是一种好的预兆,这种现象确实是属于罕见的。
2022年6月份,金星、
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7颗
太阳系行星,将沿着黄道直线排列。
2025年2月28日,参与此次连珠的行星自西向东分别为土星、水星、海王星、金星、天王星、木星和火星,它们将出现在黄昏日落后不久。从最西端的土星到最东端的火星,张角为117°,横跨大半个天空。这就是所谓的“七星连珠”。2月底或现77年一遇的七星连珠。
发生次数
如果以七星的张角小于30°来统计,从公元1年至3000年,一共发生39次“七星连珠”。也有科学家计算了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的情况:当张角在5°以下时,“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发生3次,无“八星连珠”或“九星连珠”。如果张角扩大到10°,“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想要发生“九星连珠”(冥王星曾为第九大行星),必须把张角扩大到15°,这样的话6000年间只有1次这样的“罕见天象”——将发生在2149年12月10日。
能见度
在2025年2月底前后数天的傍晚日落后,七颗行星恰好都出现在地平线以上,能够借助肉眼或者望远镜看到,称为“七星同现”更贴切一些。但七颗行星的观测条件也是有好有差。日落后,金星、木星和火星的观测条件相对较好,它们比较高,也很亮,肉眼可见。要想看到暗弱的天王星,则需要借助望远镜。随着太阳西沉,水星、土星、海王星的高度比较低,观测难度比较大。海王星的亮度只有8等左右,在昏光中即使用望远镜也很难被观测到。事实上,在此前的2个月,除了水星外,其他6颗行星的观测条件一直不错。而2月底,恰好水星的高度比较高,所以出现“七星同现”的情况。
相关影响
“七星连珠”对地球也完全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其他七大行星的质量相比太阳太小、距离相比月亮太远,即使把它们加在一起,对地球的引力与潮汐力作用也远远不及太阳和月亮。
科学意义
“五星连珠”在古代天文学背景下,实际上也有科学意义。处于预测目的,天文学家们也要计算未来数年行星出现的位置。有一种方法称为 “上元积年” 法,即在过去某个理想的起始时刻 “上元”,日月五星在同一位置,这样的话就比较方便利用它们的运行周期来推算未来的位置。但是,日月五星运行周期本身就过于复杂,这种方法虽然持续了上千年,但仍不奏效,后来也就逐渐舍弃了。现代人们想要计算行星位置,就需要以牛顿力学作为基础,考虑日月行星之间的引力(包括彼此的干扰影响),可以推算出过去或未来千百年行星的具体位置,这门学科称为“天体力学”,至今仍是天文学一个重要分支。同样,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太阳系几乎是一个平面,八大行星都在黄道面附近运行(轨道夹角只有几度)。所以从太空视角下,“行星连珠”,或者“行星十字架”之类的排列,可以轻易计算出来。
人们也可以观测 “七星连珠”这样一晚上看到七大行星的机会,当作亲近宇宙的契机,仰望星空体悟宇宙之宏大,将探索精神融入生活。因为每一天都是宇宙赋予人们的美好时光,无论环境如何,保持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才是面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姿态。
文艺作品
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七星连珠”常被赋予穿越时空的能力,如日本动漫《犬夜叉》中将其作为连接不同时代的通道。而2025年爆红的电影《哪吒2》中,无量仙翁也利用“六星连珠”召开了一次十二金仙会议,这一奇幻情节点燃了无数观众对浩瀚星空的遐想。
相关争议
77年一遇
北京天文馆专家介绍,所谓“77年一遇”或者“一生仅此一次”之类的说法很不严谨,它只是一个大尺度时间范围内的简单数学平均,或者说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纯属巧合。虽然这种天文现象并不多见,但也不是那么罕见。其实在短短两年半之前就有一次“七星连珠”——2022年6月中旬的日出前,七大行星的张角为91°,排列得比今年这次七星连珠还要紧凑。1962年2月5日“七星连珠”还与日全食一同发生,如此看来,“七星连珠”一点儿也不罕见。如果要求张角缩小到60°以内,在1984年1月中旬的日出前的“七星连珠”完美符合了这个更加严苛的定义。当时冥王星尚未离开行星的行列,要是算上它的话,这次甚至凑成了“八星连珠”。
其实每年都会有行星们在天上“小聚”,好像是太阳系的年度大团建。当两颗行星距离很近就叫“合相”;当三颗或以上行星扎堆,就算是一次“连珠”。三星相聚称“迷你连珠”,四星相聚称“小连珠”,五星或六星相聚称“大连珠”,七星相聚称“终极连珠”。
吉凶
谣言:“七星连珠”现身,预示着灾难或好运降临?
真相:该说法毫无根据。从科学视角看,“七星连珠”预示吉凶说法不仅没有根据,甚至“连珠”这种说法都是不严格的现代附会而已。古代“五星连珠”标准严苛,要求五星在黄道上东西10度范围内聚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现代所说的“七星连珠”,定义宽泛许多。像2025年2月28日的“七星连珠”,七大行星跨度达117°,且水星、天王星、海王星观测条件不佳。这类宽泛定义下的“七星连珠”,三五年就会出现一次。从科学计算方法来讲,古代“上元积年”法推算行星位置误差较大,早已被弃用。如今基于牛顿力学的天体力学,能精准计算行星位置。所谓“七星连珠”只是行星在各自轨道正常运行时的偶然排列,将其与个人命运、国际大事挂钩,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迷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