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风图》是宋代画家
李唐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万壑松风图》其上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
另外,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
创作背景
宋代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但被后晋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能收回。国家统一了,但疆土和汉、唐相比,大大地缩小了,宋人在感情上总有怏怏之状,宋统治者没有“四方之志”,对辽、西夏、金人的侵扰又无能为力,经常丧师失地,以致对外族侵略者由“奉之若骄子”“敬之若兄长”乃至最后“事之若君父”。宋人的内心长期以来被表面繁荣的虚假所迷惑。但当时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和艺术家则表现为特别悲壮激昂,忧愤抑郁。李唐即是其典型。
《万壑松风图》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是李唐约58岁时在北宋画院时所作。
艺术鉴赏
主题
李唐是一个爱国主义画家,在他心中奔跃着爱国的热血,在他思想中,想的是复国大计,他的情绪是刚猛的,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是刚性的线条,急促的顿挫,猛烈的大斧劈皴,而不是柔弱的清淡的萎靡的线条。《万壑松风图》实则以强烈的笔触,表现着他内心无法掩饰的复国情怀,外在的安静阻挡不住内在的炽热,万壑松风,蕴涵着巨大的能量——特定时代的情感积蓄。
构图
《万壑松风图》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采取远景山水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构图方法,突出主峰,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画中主峰布置于画幅中央,左右伴随着高低错落的云峰。正应了画论“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赴”。这样则表现为作品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
墨色
《万壑松风图》整幅的用墨浓黑深沉,具有北宋人“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施以淡墨罩染,使整个山体的景色和谐统一。树叶用大块深浓色渍染、又以淡墨冲之显得浓密苍郁。其中每个石块之间的墨色都有细微的过渡性变化,从而形成若有若无的立体感,所以染色的时候花青赭石分染,墨色罩染,最后用石青或者石绿薄薄地罩一层,体现山石铁青色的质感。
技法
《万壑松风图》采用的是山石皴法,它是李唐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多用长钉皴、刮铁皴;在交叠的两主峰中,画家又将两者作不同处理:近山山石结构作斜势,皴法清晰,明显可见小斧劈的笔迹;远山结构作直立式,皴法横置且多平行之势,无论其外轮廓还是皴笔都较前山模糊,从而拉开两山的空间距离。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为表现“万壑松风”之境,画家不仅刻意设置了中间一片苍劲松林,画面的其他位置也置以各种长松,与主体松林产生呼应。所不同的是,此二片松树形态更多摇之美,在处理上画家主要通过松叶的外表的参差来求其节奏之美。
名家点评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晓凌:“《万壑松风图》整个取景较为堂正,有深沉迫眉之感,但依靠山泉的回环起伏、云雾的穿插掩映,使人感到层次井然、明快爽朗。”
后世影响
地位
《万壑松风图》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合称为“宋画之三大精品”。
影响
《万壑松风图》采取远景山水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方法,为简括画的表现开了先河,对南宋初期的山水画具有开派作用。
历史传承
《万壑松风图》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梁清标、清内府等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1年1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特展,《万壑松风图》为其展品之一。
作者简介
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南宋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
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
采薇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