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符
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
万字符:有两种,卍(两个Z右旋)或卐(两个反Z左旋),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卍字在梵文中作 Sri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制定此字读为“万”。在佛经中,卍字亦传写作卐。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等认为应以卐为准。
万字符简介
佛教吉祥的标志。意译为“胸部的吉祥标志”。古代译为“吉祥海云相”。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都出现过这种标志。古代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也都使用过这一标志。唐玄奘、鸠摩罗什将其译作“德”。菩提流支则译作“万”。武则天长寿二年(693),规定将此字读“万”,即“吉祥万德之所集”。十字右旋,即顺时针方向,有时也有左旋的。在藏传佛教的苯教中为左旋,逆时针方向,称之为“雍仲”,意即坚定不移、坚固不变、永生长存。唐·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大乘佛教认为此标志为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此标志为释迦胸部显现出的瑞相。但小乘佛教认为,此相显现不限于胸部。
万字符写法
“卍”字符是印度佛教和印度教的标志,代表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卍”字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左旋(卐),一种是右旋(卍)。佛教中普遍以右旋为准,在佛教举行各种仪式时,都是以右旋的方式进行,因为佛家认为右旋代表吉祥。
“卍”和“卐”符号代表
在青藏高原文化中,“卍”这一符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变体,然而无论“卍”的形式如何改变,“卍”始终存在着,并且成了宗教及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符号。西藏岩画中出现的万字符号不仅分布的面积相当广(遍布西部、北部、南部),而且其延续的时期也相当长,贯穿于西藏岩画的早、中、晚三期。这也说明“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符号,与西藏地区的早期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藏民族中,“卍”和“卐”符号分别代表佛教和苯教,并且象征宇宙最早依靠气流运动形成,在象雄王朝时期万字符是教派吉祥的标志,佛教主要用在象征释迦牟尼有32相,80种好。藏族民俗中早期万字符象征日神,在西藏大量出现的岩画中,万字符是岩画中的最具典型性的图案,这种符号不仅遍布西藏的西部、北部、南部,而且其延续的时期很长,存在于西藏岩画的早、中、晚三期。
以后西藏出现“卍”,其意义更多是活佛转世,在西藏民俗中“卍”象征光明和吉祥。“卍”在甘、青、宁青铜器文化和彩陶文化中出现得很频繁,象征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
在西藏历史上,无论是后来的藏传佛教还是原始的苯教,“卐”符号与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在原始的苯教中,“卐”是吉祥的标志,在苯教创立时被称为雍仲,使用的文字被称作雍仲神文,苯教所处的地方被称为九级雍仲山、雍仲沙丘,在苯教祖先所持的禅杖也有“卐”吉祥图案,就连苯教寺庙选址也多在天然带有“折”形图案的地方。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卐”被广泛运用,凡是佛的画像,胸前必定有“卐”。
万字符的用法在苯教和佛教中是有区别的,苯教中“卐”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佛教中“卍”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藏羌文化史中,西藏日土岩画中的“卍”或“卐”,表示的是太阳及其光芒。最开始的时候是画一个圆圈,在周围绘出若干光芒,后来随着构形的步步简化,遂演变成了这个符号。象雄王朝时代,“卍”最初是指太阳永恒的意思,后来成为坚固不摧、永恒常在以及吉祥妙善的代名词。
佛教的卐和纳粹的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4:41
目录
概述
万字符简介
万字符写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