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粉芋属(学名:Dieffenbachia Schott)是泽泻目、天南星科下的一个属,又名“花叶万年青属”。一般为较矮小亚灌木。茎常直立;叶长椭圆状或卵形,全缘;主脉粗,稍向左侧倾斜,叶色绿,常有斑点或大理石状的波纹,叶柄粗,有长鞘;花序柄由叶柄鞘内抽出,短于叶柄,佛焰苞长椭圆形。《中国植物志》记载下级有30种;也有资料显示为60种。
植物学史
黛粉芋属(学名:Dieffenbachia Schott)由亨利希·威廉·肖特(1794~1865)为其命名。
黛粉芋属植物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毒,这在18世纪已为人所知。当时,这种植物在美洲中南部被用来拷问奴隶或毒死不顺从的证人。因此,此植物也叫“沉默管”或“毒海芋”。切口流出的汁液有剧毒,入口会引起剧烈肿痛,并暂时变哑,因此也有“哑甘蔗”之称。
在核型方面,与同科的较进化的
犁头尖属(Typhonium)和
斑龙芋属(Sauromatum)比较,花叶万年青属植物的核型较原始些,且天南星科植物的核型极其多样化。
形态特征
黛粉芋属植物一般为较矮小亚灌木。
茎
茎为合轴,粗壮,下部常倾斜生根,顶端具叶。
叶
叶柄长,叶鞘达中部以上,半圆柱形,上部略呈圆柱形;叶片长圆形,中肋粗,半圆柱形,向上渐消失,Ⅰ级侧脉多数,Ⅱ级侧脉平行,直立,向先端上升并弧曲,细脉通常横生,网结。花序柄短于叶柄。.
花
佛焰苞长圆形,下部席卷成管,喉部开阔;檐部直伸或后仰。肉穗花序圆柱形,先端通常弯弓,稍短于佛焰苞,有时具梗,雌花序背部常与佛焰苞管部合生,雌花远离;雄花序近圆柱形,花多而密,中间(雌、雄花序之间)间隔裸秃或具少数远离的不育雄花。花单性,无花被。雄花、雄蕊4~5,无柄,合生,增厚,有4~5条沟槽,顶平;花药生于盘状药隔的下部,贴近;药室近对生,顶孔开裂。不育雄花有假雄蕊4~5,贴近,扁球形、不规则的圆状椭圆形。雌花有假雄蕊4~5,棒状,超出子房,雌蕊有心皮2~3(心皮厚,一侧连生),无柄,2~3室,有时为单心皮;胚珠每室1棵,直立,倒生,无花柱,柱头2~3裂,中央下凹。
果及种子
浆果。种子种皮厚,光滑,合点大,圆形;胚具长柄,无胚乳。
分布范围
南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国(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北美洲:伯利兹、英国(开曼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亚洲: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非洲:科摩罗、塞舌尔;大洋洲:库克群岛、瓦努阿图。
生长环境
黛粉芋属植物比较适应高温、高湿、遮阴的环境,喜半荫,喜肥。
生长习性
黛粉芋属植物春夏季生长迅速,秋冬季生长缓慢。广州地区11月下旬以后,受寒冷天气的影响,多数品种的叶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冻伤。
栽培繁殖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黛粉芋属植物一般种植于地床或是高床,顶插或是茎插繁殖。夜温不能低于18℃。不同的季节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3~5月是扦插、分株、上盆的好季节,6~10月应多施肥水促生长(夏季除了浇水外,每周要施一次肥),11月至次年2月应控水、保温、防冻伤。硕大的叶片需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必须松软,并保持充足的养分。
黛粉芋属植物最好每天有2~3小时的散射阳光,避免强光直射,否则会使叶片直立,变小变黄或产生大面积灼焦、变自现象。春、秋季早晚宜多见阳光。如因特殊需要长期摆放在较阴暗的角落里,会茎叶徒长纤弱,叶色逐渐变淡,可用加强人工光照或室内外轮换摆放的办法解决。
栽培中还应每旬用海绵蘸温水轻拭叶面一次,以防叶片气孔被油垢、烟尘堵塞。同时每隔1~2个月适当修剪部分老叶,可使新叶生长迅速,强劲有力。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主要价值
黛粉芋属植物花多无观赏价值,为温室观叶植物。
物种危害
黛粉芋属植物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毒。但是只要不去咀嚼叶片,或者不让植物浆液进入眼睛,仅仅触摸它,是没有危险的。但对孩子和家畜则应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