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贞文先生
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
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
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
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①帖帖:安静的样子。②残灭:毁灭;残酷暴虐。③易与:轻鄙之词,如同说容易对付。④汗漫:原意是水势浩瀚的样子,此指文字洋洋洒洒。⑤绛帐:红色的帷帐。后汉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用绛帐作为师长或讲座的代称。⑥博学鸿儒: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又称博学鸿词,与试者,不论已仕未仕,皆由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等大吏先行荐举,然后汇集京城,统一进行殿廷考试,录取者授翰林院官。康熙十八年,参与考试的一百四十三人,录取五十人。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纂修《明史》。这不仅保证了这部史书的编写质量,而且对于消弭汉族士大夫的反满思想,促进满汉统治阶级的进一步合流,都产生了较大影响。⑺署衔:在姓名前加上官衔。⑻覆审:再加核实审定。⑼参校:检验核实。⑽不尽仍:不尽,不完全;仍,因袭,依旧。⑾要:会集,收集。⑿居忧:处于父母尊长的丧期。⒀五礼:古代五种礼制,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⒁闇淡:即暗淡,不鲜艳,不光明,比喻为人低调。⒂大雅:才德高尚,也有大方及雅正的意思。⒃宽假:宽贷,宽容。⒄衿:青衿为学子之服,故称秀才为青衿,也省称为衿。⒅意气:情谊,恩义。⒆声援:声势相通,互为援助。⒇惓惓三致意:惓惓(quán quán),恳切的样子;三致意,再三地表达其意,使人明理达变。
贞文先生叫
万斯同,字季野,
鄞县人,是户部郎
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
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
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
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
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
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
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
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
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
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
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
端溪书院。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