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万载开口傩)
江西省万载县传统戏剧
傩戏(万载开口傩),江西省万载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万载开口傩)是万载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万载傩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流派,虽然他们的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但供奉的主神皆为“欧阳金甲大将军”。
历史渊源
万载傩戏又称“跳魈”,流传于江西省万载县乡间和邻县。它大约诞生于元末明初,是万载县当地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一种民俗活动。整个仪式中,万载县当地民众奉唐末五代的“杨吴将军欧阳晃”为傩坛主神。
“开口傩”的艺术发展与傩庙的兴建是分不开的,最早的属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
清朝时期傩风昌盛,傩庙遍布万载县全乡。在清朝中叶,万载傩舞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闭口傩”以傩舞的表演为主,“开口傩”则在“闭口傩”表演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杂耍等内容,使之更富有故事性、娱乐性,表演形式也更加自由,没有戒律的约束。
1940年九修《万载县志》记载:“至1940年止,万载有各种庙宇、祠观30余处,仅傩庙就有9幢。迄清代,扬佛抑道,佛教日益兴旺,道教虽在官方日趋衰竭,可在民间却甚为活跃,尤以敬傩、跳傩为最”,到1940年,万载全县已有傩队17支,傩神庙9座。但在1949年后“跳魈”之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演风格
万载傩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流派。虽然他们的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但供奉的主神皆为“欧阳金甲大将军”。开口傩有说有唱,表演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关云长失荆州片段。闭口傩只跳不唱,多为武傩,长袍短装,稳健干练。万载跳傩每年腊月三十日(小年二十九)晚,各傩庙内中门大开,所有跳傩队员皆聚集傩庙,由案首带领进行一系列既规矩、虔诚且程序复杂的请神、拜神仪式后,大年初一便浩荡出傩。各家各户则举家早候,恭迎傩神。
文化特征
唱腔特征
万载开口傩艺人表演的唱腔大部分是“清唱”,伴奏乐器是以间奏的形式出现,因此,演唱者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来表现旋律声调的变化。节目皆以叙述性曲调为主,运用了当地方言音调唱腔。由于当地方言声调富于变化,唱腔听似无曲调,却有旋律起伏,让人产生说唱的感觉。在《土地》《关鲍大战》两个“开口傩”节目中,清唱,唱词内容基本不变,不许随意删减、改动。但唱词结构非常灵活,有三言、七言、九言字数不等;还可以分为六句或八句段式结构。《土地》《关鲍大战》运用了说唱音乐中叙事性的唱腔特点,使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叙述明了。
手诀特征
在“开口傩”的表演中,还有诸多的手诀,据说这些手诀都是伏邪降妖的法宝,各种手诀造型美观逼真,俗称“拗诀”。“拗诀”大致分为“卧虎诀”“五台山”“虎口诀”“剑诀”等。大多节目只需“虎口诀”手势,通过打手势以祈求神冥的目的。
伴奏乐器
万载“开口傩”集舞蹈、锣鼓、说唱为一体,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班鼓(1只)、海角(1只)、牛角(1只)、唢呐(1支)、长号(1支)、小锣(1付)、小钹(1付),其中锣鼓乐表现出重要的作用,使其傩舞本身的纯朴、豪放、夸张等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以锣鼓组成的打击乐为伴奏主体,它们以前奏、间奏、尾奏的形式出现在傩舞表演中,以其轻、重、缓、急等灵活多变的音响效果来配合演员完成艺术表现,对烘托气氛、控制节奏、配合表演动作的转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开口傩”的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节拍大多采用2/4、3/4、4/4基本节拍;音乐结构也以上下两句的乐段为主,表现出音乐上的古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开口傩”节目《土地》中,全曲只有两小节班鼓节奏的反复,它的唱词在一个乐句上反复吟唱,即单乐句一段体,在乐段结尾处增加了补充小节,以便重复和强调终止音;《关鲍大战》在结束句中,曲式终止在调式主音上,增加歌曲的稳定性与结束感。
服装道具
万载“开口傩”的道具很丰富,有钺斧:长1尺5寸,系杉木制成,斧头雕成鸡头状,鸡头下用铁丝穿有两个铜钱,能铃铃作响;大刀:长4尺,系杉木制成,刀面宽3寸;双刀:长1尺5寸,杉木制成,刀面宽3寸;土地棍:长约4尺,木棍雕刻,柱头有寿星状;万民伞:伞架用竹子制成,伞骨架状,上罩伞衣,红色绸布,伞顶为白色土布,直径约3尺余,伞全长5尺,伞衣2尺5寸、上缀各种小饰物;傩轿:轿高4尺,宽3尺5寸,先用木头制成轿架,外围轿衣,轿衣黑色绣花图案;七星宝剑:木制,长约2尺;锣叉旗:2尺见方,黑绸布绣有麒麟两面图案;座兜旗:斜长约6尺,呈“”形,长约3尺,一面黑绸布上绣金龙图案。
“开口傩”的服装造型具有简单、古朴的艺术特色,它在传统戏剧图文样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色彩搭配。如“开山”用大红绣花布缝制,对襟无领马褂、长度过膝,大红灯笼裤,腰系下襕;“关王”红色、绿色各一身;“花关索”白色绸布绣花,大襟长袍;“鲍三娘”水红对襟女披;“土地”白色绸布绣花大襟长袍;“大菩萨”杏黄色绸布绣花大襟长袍;伴奏乐队为红色对襟短装。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傩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万载“开口傩”每个角色有一面具,面具均系樟木雕刻而成,形态各异,造型生动逼真,可以分为红色、黑色、白色、绿色四大色系。如上关、下关、判官、开山等为红色系,表现出庄严威武之势;小鬼、雷公、四大天将为黑色系,表现出凶神恶煞之势;花关索、鲍三娘、城隍、先锋为白色系,表现出慈眉善目一面;绿品为绿色系,表现出滑稽夸张的特点。通过傩面具的使用,可以形象的区别于各角色的艺术形态特征,刻画了人物的个性、丰富了故事情节。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开口傩”的起源流传、传承体系及节目内容、工艺制作等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创作和表演都是以传统为根据,通过模仿或口头相传,诸如民俗活动、祭祀仪式、舞蹈、戏剧等。万载“开口傩”对傩戏的发生与发展史和对戏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价值。
社会价值
跳傩由原始的娱物娱神进化成娱人,本身就是傩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传承体系又是家族传承、学艺无须举行拜师仪式,或父子、或兄弟、或叔侄如此代代相传。跳傩、观傩者既沐浴神恩又自得其乐,一年劳作能有数日跳傩之欢,系村民生活中一大需求。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规模务工者离开居住的土地,并向城市迁移,万载“开口傩”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退化。传承人相继谢世,傩庙、傩面具频频被盗,这种现状令人担忧,亟待保护。
保护措施
1985年6月,万载县有关部门召集仅存“开口傩”老艺人,用借来的服装、面具作临时排练,由江西省艺研所录像保存,记录残存“开口傩”道白、唱词、曲谱,录制“开口傩”节目。
1986年底,“开口傩”资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万载县资料分册》一书。
2003年,万载县文化局制定并落实了《关于继承和发展万载傩文化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万载县傩文化工作领导小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万载县文化馆获得“傩戏(万载开口傩)”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万载县文化馆继续获得“傩戏(万载开口傩)”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6月23日,江西省万载县在万载县政府广场举办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了传统万载开口傩等“非遗”文化项目。
2017年10月31日,万载县文化馆傩舞表演队代表江西参加2017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活动,万载傩舞系列《大团将》作为参演节目参加此次艺术节活动演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