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拼音:sā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由三横组成,每横都是表数符号。三本义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
字源演变
指事字。甲骨文(图1)、金文字形(图2)都由三个横画或三个斜点会合构成。战国文字(图3)、篆文(图6),承自金文。隶书(图7)、楷书沿之,无所改易。三本义是数词,即二加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广韵·谈韵》:“三,数名。”又表示序数第三。《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引申之又泛指多数。《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刘宝楠正义:“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三”字本用三横表示数量,战国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袭至汉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横等长,“气”字作“三”,中间一横较上下两横短,二字是有严格区分的。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凡三之属皆从三。
弎,古文三从弋。
说文解字注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
陈焕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释三之义,下释三之形,故以“于文”二字别言之。
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
此依《韵㑹》所引。《韵㑹》多据锴本,今锴本又非旧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从一耦一,以一俪一也,此曰:一耦二为三,以一俪二也,今又皆脱一字。三画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谓之成数。“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过三。
凡三之属皆从三。
稣甘切,古音在七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
古文:弎。
《唐韵》《集韵》《韵会》蘇甘切。《正韵》:蘇监切,并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
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
又《晋语》: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又《周语》: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汉复姓。屈原之後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後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声。《韵会》:蘇暂切。《论语》: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𠛬法志》:秦造参夷之诛。𡘋与三同。
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