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村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三两乡辖村
“三两”系蒙古语译音“萨拉”之另一译音,意为“交叉路口”。该村位于土默特左旗境中部,呼托公路横贯乡境,大黑河横贯东西。境内水利设施配套完善。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甜菜、西瓜等。
地理环境
气候类型
三两村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多风、寒冷,日光充足,温差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时短而温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烈。
气温
年平均气温在6.2℃左右。一月平均气温为-12.8℃,极端最低气温为-31.7℃,七月平均气温为22.1℃,极端最高气温为37.9℃。
生长期
年日均气温在5℃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95天左右,年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的时间为233天左右。
降水量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392.8mm,一天内最大降水量为99.1mm。1971年-2005年期间,降水量最多年份为1978年,降水量为571.4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1999年,降水量为250.3mm。
三两中学
招收三两乡12个行政村的适龄学生。
历史名人
吉雅泰,字岱峰,曾用名赵丹寿、赵福、赵延寿、王西、阿其列也夫、不老宁等。蒙古族,1901年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三两村。
宗教信仰
协天观历史
三两村庙观历史悠久,建设辉煌,影响深广,曾在华北地区屈指可数,闻名遐迩。它是三两村及周边地区最瞻目的建筑之一。它曾有过令人陶醉的鼎盛,也有过心酸的劫难。历经风雨数百年,今日重现尊容,令人深感欣慰。三两村庙观与三两村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缘源,有着长期共存共荣的经历。据传三两村的先辈们在康熙年间来此拓荒耕耘,由“跑青牛耕”到定居,当时只有刘、彭、武三姓人家,大黑河支流穿村而过,将村分割为二,形成三家两村的格局,故取名为三两村。
三两村地理环境优越,土肥水丰,又是归化城去托克托县的官道,商旅穿行云集于此,人丁兴旺,经济繁荣,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堪称是天设地造的风水宝地。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有郭姓道士游方到土默特两冀,落脚于三两村。此道人名为郭一峸,是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俗名郭昌富,系山西晋阳秀容(今山西忻县)人氏。
道教思想
他以全真教之虔诚苦修正道,实践和弘扬着道教思想。据史料记载:他先是务农耕种,继而集资经营茶舍,后又经营古囤田地。郭真人所住庙宇由原来的“龙王庙”改成“协天观”。
雍正九年(1731年)郭真人集资兴建关帝庙。乾隆初年盖吕祖、观音庙等。他始终以全真道龙门派教规传道。他行善布道,济世济民,逐渐美名传颂,享誉海内。
有无数道友幕名来访,乾隆元年(1736年)曾有武当山道士专程拜访,随后他启用法名“真人”。
郭真人在乾隆七年(1742年)收郭大贤、陈攀祥俩位徒弟(全真道收徒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无依无靠;二、诚心信道;三、吃苦耐劳。还须有引进师、介绍师、证明师、绾发师等逐一办理方才能进道入徒),从此,“协天观”道业日渐兴盛,历久而不衰。至民国以后,“协天观”庙宇多达十二座,房屋几十间。所供神仙甚杂,包括关帝、龙王、吕祖、太阴、财神、观音、老君、河神、药王、真人、马王、三清等。整个庙宇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喷祥云,吐紫气,灵气盛天,成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百姓仰慕敬拜,雄踞一方的圣地。特别是四月十八庙会正式成为当地民众传统的重大节日。集文化娱乐,经济贸易、游览观光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协天观”也遭到了劫难,解放初期部分村民以“破除迷信”为由,搬倒了神像,拆毁了庙宇,盖戏台,建供销社。尤其“文革”时期,基本使庙宇荡然无存,道人扫地出门。从此三两村失去了一座修身养性的思想文化殿堂,失去了一个供人游览观光的历史古迹,失去了远离社会尘嚣的一片净土。传统的庙会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造成当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无法估量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从极左的思潮下摆脱出来,逐渐认识到自己犯下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前车覆,后车诫”,但已追悔莫及。人们开始怀念普渡众生,救世济民的郭真人。今日善男信女集资重建庙宇,恢复“协天观”往日之风貌,是一件利民之事。它必将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必将为精神文明以及道德风尚奠定基础,必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其积极作用。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29日,三两村被授予“呼和浩特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5 17:2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