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仄尾是诗词术语,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
平仄仄仄”是拗律句。
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下面据唐人
五律略述一二。
1.出句:平
平仄仄仄。
对句通常是:通仄仄平平。例句:
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卢伦“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今来部曲尽,白首
过萧关”;
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张谓“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孟浩然“崔途迹未朽,千载揖清波”;
皮日休“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
许浑“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
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等等,不赘列。
2.出句:仄
平仄仄仄。
对句则有二说。一是,由于出句是大拗,故以
对句尾三字“三平”救。
对句便是:通仄平平平。 例句:
沈佺期“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
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此种句法前人称双拗。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二是,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若再拗首字为‘仄
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
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则
对句是:
平仄仄平平。例句:
祖咏“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其次,看出句仄起式(指第二字仄)。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
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
对句当以第三字平声救,为:通平
平仄平。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鹰隼亦刷子猛,乌鸢何所蒙”;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许棠“闲赏步易远,
野吟声自高”;李商隐“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等等。五仄如:杜甫“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乱后
碧井废,时清瑶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
王昌龄“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贾岛“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等。
对于三仄尾,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
对句宜严格按要求。三,三仄尾类的拗句最好用于表示拗怒类感情或提起读者注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