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老爹胡同属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东起德胜门内大街,与弘善胡同相接;西至棉花胡同,与航空胡同相接;南侧与花枝胡同相通。有明初三保太监郑和府第,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或三宝胡同。
清代改称三不老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明初三保太监郑和府第在此,故名。郑和,我国著名
航海家,本姓马,小名叫三保(或三宝),回族人。因追随明成祖朱棣,屡立战功,赐姓郑。老爹系其时对长者或有权势者的尊称。郑和曾任内宫监太监,明
永乐年间曾七次率舰队远航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清《帝京岁时纪》称:“什物珍奇,三不老带来西城。”可见三保太监已讹称三不老。胡同名也由是改称三不老,至今沿用。郑和居处,解放以后改为全国政协宿舍,五十年代在此处建两幢红砖楼,全貌已毁,只余部分建筑残余。
与古槐同岁的,还有一条三不老胡同。它东西走向,东口在德内大街,向西穿航空胡同可达新街口南大街。笔者数次到三不老胡同探访郑和府邸的具体位置。郑和府,早先没盖楼时,有个挺体面的院门,里边好几进院儿,后门开在北头儿的簸萝仓胡同。”
北京老胡同多,名称变化也大,比如航空胡同,清时叫噶噶胡同,民初叫禁衙街,上世纪30年代改称航空胡同。这种胡同名称的变迁,有其历史原因:民初有禁卫军衙门建此,后来驻进北洋政府的航空署,胡同名儿也跟着改来改去。三不老胡同明朝就有,在明代成书的《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现代学者侯仁之编制的《
北京历史地图集》上,它都叫“三宝老爹胡同”,清朝时叫“三伯老胡同”,民国以后叫“三不老胡同”。这种胡同名称的改动,属北京地名语流音变现象,是口头传说过程中丢字丢音的特殊情况,即“三宝”音变为“三不老”,而“爹”字丢失。其实在明朝“三宝老爹”的指向是很明确的:“老爹”是当时人们对太监的尊称(明初“内官”地位很高者才能称“太监”),“三宝”特指“马三宝”,即世界著名航海家、明朝太监郑和。
三保老爹胡同的郑和府邸建于何时?有文章说是在“随
燕王就藩”时,也就是永乐年以前。笔者以为这与明史和郑和的经历不符。燕王朱棣夺侄皇位大体经历了四年时间,永乐元(1403)年才在南京正式称帝。此时的北平虽改
北京,但却处于战后恢复时期:移民迁户、修路盖屋、休养生息。永乐五年准备迁都,永乐二十年北京城的建设才有了模样,“永乐二十一年,秋七月,辛丑,皇太子监国。壬寅,发京师。”(《明史·卷八》)此前的北京,只是永乐帝北巡、北征的行宫。作为皇上近侍的郑和绝不可能先于皇上、皇太子在北京建宅造府,何况自永乐三年始,郑和在二十多年间七下西洋,其间筹备航海和起航都是在南京。《明史》有“永乐二十年,壬寅,郑和还。”记载,此其第六次远航归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1432)年,间隔近十年。所以,三不老胡同的郑和府邸最有可能的建造时间,是在永乐二十年到他病逝海外前的这十年间。还有文章说北海后门东边的“恭俭胡同”(明朝“内官监”衙门所在地)是当年郑和办公的地方。此说也缺乏史实依据。因为明朝在京官置的全面设置起于明宣德年间,直到正统年间才陆续建宗人府及吏、户、兵、工部等中央机构,到
嘉靖年修了外城,京城的官署选址和配置还在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