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汉语成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拼音:sānshí nián Hédōng,sānshí nián Héxī)是一则来源于民间故事的复句成语,该则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
成语溯源
该成语具体产生时代不详。最早的用例是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认为来自于民间故事。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所以俗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里的河就是黄河。在流传过程中,也有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说法尽管不同,但意思一样。
成语故事
相传唐朝时,安禄山谋反,唐玄宗派郭子仪率兵在灵宝的西塬阻击。郭子仪平乱后,玄宗给他加官晋爵,将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为媳,并建造了金碧辉煌的河东王宫。
郭家的后人大多是在蜜水里泡大的,从小就娇生惯养,长大后挥霍无度。多年后,郭府渐渐衰落,家产损耗殆尽,仆人们各奔东西,剩下一个郭家的后人,四处乞讨为生。一天,他来到河西村,偶然想起三十年前的奶妈,便去寻访。这时,他的奶妈已经去世,但是家业很兴旺。他很容易就打听到了奶妈的住处,只见院中粮囤多座,牛羊成群。主人从地里回来后,告诉他说:“家母在世时,曾多次提起你,不知你长进了没有。她老人家十分勤俭,自从离开河东府后,就率领儿女在河西村艰苦创业,好不容易挣下这些家产。”这个郭家的后人不解地问:“你现在已经这么富有了,为什么还要亲自劳作呢?”主人笑道:“‘家有万贯,不如日进一文’,再多的家产,不劳动,不收获,坐吃山空,用不了几年也会穷困潦倒的。”一席话说得他羞愧满面。
主人念及旧情,挽留他为其管账,哪晓得他竟然对管账一窍不通。主人叹息道:“三十年河东荣华富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从此,这句话成了当地人的一句口头禅,也使河西、河东人明白了“家有万贯,不如日进一文”的道理。
成语寓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风水轮流的说法,本来是带着封建迷信色彩的,但引申到世事兴衰,轮流转换,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所以被人认可,被人喜爱,是它用自然规律的观点看待人生,而不是一成不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辩证观点,也同样可以用来观察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兴盛与衰落,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条谚语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历史是前进的,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是辩证的,万不可用固执的眼光看待一切。
成语运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分句,也可独立成句;中性。
近代·李劼人《大波》一部一〇章:“从前太平世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子很长,得罪一两个大人物,没多大关系。现在世变日亟,大人物升降沉浮快得很,要做官,一定得多烧冷灶。”
现代·胡正《汾水长流》:“我就不信再没有个天阴下雨,我就不信我刘元禄再没有个出头之日!”赵玉昌也接口说道:“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13:24
目录
概述
成语溯源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