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卿口制瓷作坊,又称三卿口碗厂,位于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峡口镇紫灵庵村,占地面积4134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历史沿革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黄正中、
黄大远叔侄自
福建连城迁入三卿口乡子里安村,选址建窑,生产粗碗、白瓶等瓷器,代代相传,后此地称碗厂。
清光绪五年(1879年),建黄氏祠堂于此。
民国期间,建有“上房窑”和“下房窑”。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攻打仙霞关失败后,撤回江山县城路过此地,放火烧了三卿口制瓷作坊的大部分房屋。
1956年3月1日,正式成立“江山县三卿口瓷器生产合作社”,因名字拗口,当地村民都称其为“碗厂”。
1958年1月1日,“江山县三卿口瓷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地方国营耐火砖厂”。同年,村里新建一座龙窑,“上房窑”和“下房窑”被淘汰。
1959年,恢复制瓷,“地方国营耐火砖厂”更名为“江山县峡口公社瓷器厂”,后又经几次更名,但村民一直称其为“碗厂”,沿用至今。
1962年,建大龙窑于此,旧龙窑被废弃。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碗厂的生产和销售于达到最高峰。
1973年,旧龙窑兴建了一座厂房,此龙窑不复存在。
1978年,“上房窑”因要在其上盖新房,被铲平。
1979年6月,浙江省考古所和江山市文管办联合对三卿口制瓷作坊进行实地调查。
20世纪80年代,“下房窑”因盖猪圈,被铲平。
1981年,生产瓷器突破200万件,曾一度脱销。
1997年,三卿口制瓷作坊破产,所有职工由社保所发放两年生活费,制瓷作坊停产。
2010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完成对三卿口制瓷作坊的保护修缮工程。
2012年4月,江山市人民政府再次对三卿口制瓷作坊进行修缮。
建筑格局
结构
三卿口制瓷作坊三面环山,一条长约3000米,宽约4米的小溪贯穿整个制瓷作坊。这里的建筑大多沿着小溪两岸,在坡地上或山脚下,开辟出平地作为地基,形成依山傍水,大大小小,高低错落,朝向不一,连接成片的建筑群。
特点
三卿口制瓷作坊建筑结构简单,一般是三架梁、五架梁,绝大部分墙体都是夯土墙,土黄色的墙体裸露在外,上盖小青瓦或小红瓦,有的工棚和水碓房四周则没有墙,上面盖的还是稻草。这在以精雕细刻著称的浙江乡土建筑中,简直说得上是寒酸简陋的了。但是,一色的红黑相间的屋面,土黄、灰白的墙体,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整体风貌非常协调,田园之风浓郁,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主要建筑
综述
三卿口制瓷作坊建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性建筑,如宗祠、社庙、民居等;一类是生产性建筑,如窑、水碓房、作坊等。
生活性建筑
三卿口制瓷作坊现存生活性建筑64幢,分为公共建筑和民居两类,公共建筑现存两幢,即黄氏祠堂和社庙,其余62幢全是民居。
黄氏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为三进二天井格局,面积500多平方米,三开间,小红瓦屋面。通面宽12.5米,通进深27.4米,前后三对马头山墙,分别夹着一个硬山顶。三对马头墙,由前至后,依次略微提高,体现“步步高”的风水理念。祠堂由两进院落构成,由南至北分别是大门、戏台、中堂和后堂,其侧紧靠山坡,还有一间厨房。除了南侧开大门和西侧开小门以外,祠堂四面均用厚厚的夯土墙封得严严实实,有利于防火。
社庙的正式名称是“陈德公王庙”,坐西朝东,与黄氏祠堂隔溪相望。社庙的建筑规模极小,平面尺寸只有约5米见方,硬山顶,单开间,立面门额两檐上翘,小青瓦屋面。南、北、西三面为砖墙围合,东面的正立面安装有福扇、门与栅栏,现门与栅栏均已缺失,只有福扇还在。社庙内有神台,高1米,台上原先供奉有三座神像,现神像已无,村民们每年在后墙上贴红纸牌位,中间是“安奉坐镇水口陈德公王位”,其北侧是“安奉本境三清三圣大王位”,共南侧是“安奉本境兴旺土地公婆位”和“先传后教何叶二位夫人位”。
民居大部分分布在小溪两侧和古道两旁,少数位于北侧的山坡上,一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高度一般在6米左右,比祠堂稍低一些。大多只有一个天井,有的连天井都没有,层数介于一二层之间,因为楼上与其他村落的民居建筑一样,比一层稍矮,并不用于住人,只用于堆放杂物,同时,起到夏天隔热,冬天保温的作用。从用材来看,比较匀称,牛腿、雀替、斗拱等木构件,雕刻比较简单,作为古民居实用性比较强。
生产性建筑
三卿口制瓷作坊现存生产性建筑有窑、作坊、水碓、淘洗池等。
三卿口制瓷作坊现存一座龙窑,修建于1962年,位于村落西面山坡上,依山势而建,呈阶梯状,连同南侧同在一个坡顶下的作坊,占地面积达436平方米。龙窑用红砖和石头砌筑而成,总长度达35米,内有27间窑膛,可横排匣钵11列,每列匣钵柱叠碗40只左右,在匣钵柱顶端可再放置叠烧(不用匣钵)碗坯4.5件,一次可出窑2万多件陶瓷。以前均为碗坯直接叠烧,自这座龙窑起才开创了匣钵叠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瓷器成品率。每间窑膛在南北侧墙上各对应开一个投柴孔,其中南侧墙上有四个投柴孔扩大成门洞,供装窑时工人进出用。大龙窑横截面为拱形,室内底部宽约1.8米,平均高度1.9米,墙厚20余厘米至60余厘米不等,拱券底部较厚而顶部较薄。最西端有一个8.4米高的烟囱。
三卿口制瓷作坊共保存40余间作坊。作坊可分为大作坊和小作坊两类。
大作坊出现在合作化之后,典型实例就是龙窑南面的作坊。龙窑南面的作坊,顺地形呈四级台地,各层台地的地面标高各与一个龙窑门洞的地面标高相同。作坊的东、西、南三面开敞,北面有连接各层台地的45级台阶。
小作坊包括合作化之前的家族式作坊和合作化之后的小型作坊,其典型实例如碗厂20号西面桥边的作坊。主要功能是“拉坯”“上釉”和“画花”。建筑用双坡瓦顶(以前为草顶),三面围合,西面敞开,按承重可分为两间,但按工作单元则可分为四间。通面宽12.4米,进深4.9米,墙体为夯土墙,檁条直接架在山墙上,承接双坡瓦顶的重量。每两面承重墙之间,中间再设半隔墙,将之划分成两个工作单元。隔墙与承重墙之间,在不同高度上共设有六对木梁,这些木梁上面搁上木板就可以作为盛放和晾干陶坯的支架。
水碓在水碓房内,水碓房就是“碎泥”作坊,水碓房一般为双坡顶的木构简易房,至少有一个面开敞,以便水毂轮局部放在其屋檐内,三卿口制瓷作坊沿溪两岸设有10座水碓房。每座水碓房里设有水毂轮一个,轮宽110厘米,直径80厘米,用松木制作而成。水碓四具,主要由石白、碓头、碓臂、碓刹(拨杆)等组成,石白径40厘米,深25厘米。其工作原理是采用水毂轮顶端落水推动。在入流口水深14厘米时,每分钟转动20圈,能带动碓头四具。
淘洗池位于拉坯作坊附近,用于将粉碎后的瓷泥原料制作成泥浆。三卿口制瓷作坊在10座水碓房之间还布有7组淘洗池。每级淘洗池由5一7个单池贯连组成。一般可分成粗淘、细淘、沉淀三级。粗淘池面积最小,约1米见方,有单池或双池,双池的两池间有小口相连。粗淘池的泥浆用人力或水力提灌至细淘池。细淘池,也约为1米见方,如为双池,也有小口相通。细淘池的出口处有浅浅的相通沟,将淘洗好的细泥浆流送到沉淀池。沉淀池一般都是双池,面积最大,约2米见方。粗淘池和沉淀池的深度约60厘米,细淘池的深度约1米。
历史文化
相关诗词
土窑几座小村边,翁姬凝眸说变迁。
剥旧墙皮翻往事,搜残瓷片认当年。
出版书籍
2008年1月,
罗德胤所著的《南北两瓷村——三卿口·招贤》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小组2004至2005年深入浙江江山市三卿口窑村和山西吕梁山区的临县小塌则窑村做调研后的成果和总结。把这一南一北两个既各有特色又有不同的两个瓷窑村落,先后连缀起来介绍,既给我们的研究对象增加了一种类型,也是增加了一种比较方法。这两个古窑村都以粗瓷生产为生,但在地理背景、村落格局、建筑形式和生产方式上,却又大不相同。 该书展示了作者研究的精华和丰富的乡土照片,是研究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以供广大建筑学、人文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历史、乡土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文物价值
三卿口制瓷作坊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保存完好,产品以青花和灰白釉碗、罐为主,是民间窑家庭作坊的典型范例。其工艺与相关设施对了解、认识古代制瓷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堪称研究古代传统制瓷作坊和原始制瓷工序的活教材,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
1986年5月27日,三卿口制瓷作坊被江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三卿口制瓷作坊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三卿口制瓷作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三卿口制瓷作坊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峡口镇紫灵庵村。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线路
江山市内乘公交301路至峡口车站下车,再步行5.3千米,即可到达三卿口制瓷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