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是唐代文学家、诗人
杜甫于
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六首五言诗的合称,分别为《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和《
垂老别》。“三吏三别”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中的征兵、防御及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所描述的中男、老妪、新婚夫妇、老翁及再次被征服役的士兵等一系列人物在战乱中的遭遇,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和深切的忧民情怀,传达出了人民的思想、要求和心声,可以说是为人民代言。
作品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1,喧呼闻点兵2。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3?”
“府帖昨夜下4,次选中男行5。”
“中男绝短小6,何以守王城7?”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8。
白水暮东流9,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10,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11!
我军取相州12,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13,归军星散营14。
就粮近故垒15,练卒依旧京16。
掘壕不到水17,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18,抚养甚分明19。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20。”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
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4!妇啼一何苦5。
听妇前致词6,三男邺城戍7。
一男附书至8,二男新战死9。
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长已矣11!
室中更无人12,惟有乳下孙13。
有孙母未去14,出入无完裙15。
老妪力虽衰16,请从吏夜归17。
急应河阳役18,犹得备晨炊19。
夜久语声绝20,如闻泣幽咽21。
天明登前途22,独与老翁别23。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1,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2。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3?”
要我下马行4,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5,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6。
丈人视要处7,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8,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9,百万化为鱼10。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11!”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1,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2,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3。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4。
妾身未分明5,何以拜姑嫜6?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7。
生女有所归8,鸡狗亦得将9。
君今往死地10,沉痛迫中肠11。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12。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13。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14。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15。
罗襦不复施16,对君洗红妆17。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18。
人事多错迕19,与君永相望20。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1,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2,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3,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4。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5。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6。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7。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8。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9。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10。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11。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12。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1,垂老不得安2。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3!
投杖出门去4,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5。
男儿既介胄6,长揖别上官7。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8。
孰知是死别9,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10。
土门壁甚坚11,杏园度亦难12。
势异邺城下13,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14!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15。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16。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7。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18!
弃绝蓬室居19,塌然摧肺肝20。
词句注释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白话译文
新安吏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石壕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潼关吏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菟丝子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出征的人啊,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娘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的女儿,好不容易才置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小,都是成双成对。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无家别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垂老别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郡望京兆杜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杜甫少逢开元盛世,有“致君尧舜”的理想。二十岁漫游吴越齐赵,其间虽考进士不第,但“裘马轻狂”,结识了李白、高适。安史乱起,陷贼逃难,谒肃宗于凤翔,授左拾遗。晚年穷困潦倒,漂泊夔湘,病死于辗转流离的舟中。杜甫的诗歌贯穿了爱国忧民的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及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故有“诗史”之誉。今存《杜工部集》二十卷,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清·
仇兆鳌《
杜诗详注》。主要贡献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尊为“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中地位崇高、影响深远的诗人。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爆发将统治阶级的腐朽之处完全暴露出来,其时国家为了战争,对人民进行的压迫剥削,使人们民不聊生。兵士溃散,前线节节失利,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种风雨飘摇的景象。
安史之乱爆发时期,杜甫刚被贬了官职。杜甫在“房琯事件”中上书言事,对皇上所犯的错误直言不讳,致使皇上的暴怒,由左拾遗将他贬为华州司工参军,发配于华州。公元758年,大将
李光弼和
郭子仪分别率领军队讨伐安庆绪,但两人“皆元功,难相邻摄”,结果唐军先胜后败,伤亡惨重,“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而后“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其时诗人由洛阳回华州任所,途中经过潼关等地,目睹因为战争的缘故,人民饥寒交迫,在自身温饱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还要遭受官吏的搜查、征点,面临与家人的分别,可谓惨绝人寰,民不聊生,故写下了“三吏三别”。
诗文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可谓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单独来看,每一首诗都选择一类个体进行描摹,从每一首诗中都可以体会到当时人民生活的不易;合之来看,六首古诗又可以有机组合在一起,描摹出当时社会人民群像的生活图景。如果说战争的发生使得国家不得不征召百姓入伍,可是在杜甫的诗中我们看到征召的都是不应当征召之人,有还未成年的瘦弱男子、有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老者、有刚成婚还未成礼的新婚丈夫、有已经上过战场归来的士兵等。
“三吏三别”看似描写的是一个个个体,但是串联起来则是一整个社会图景。《新安吏》写要抓未成年的中男,对应面则是成年的壮丁已经被抓走了。《石壕吏》写老翁为了防止被抓逃走了,但是剩下的老妇也被抓走了,如若不是老妇人据理力争,孙子的母亲也会被抓走。如此看来,除了还在哺乳期的婴儿不在名单之内,所有但凡还活着的人都要被抓去驰援战争。《潼关吏》写无数的士卒前仆后继,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大批士兵牺牲,新的士兵又立马补充上来。《新婚别》写刚结婚的丈夫被征入伍,《垂老别》写子孙阵亡的老人要与妻子离别进入军队中,《无家别》写刚从战场回来的士兵再次要上战场。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出了战争的持久、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极大伤害。“三吏三别”共同刻画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被迫参与战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成为战争的常态。杜甫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战争背后的一幕幕,已经可以体现出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已经从征夫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延伸到了整个国家。
思想情感
“三别”的感情比较直接地流露在人物的剖白中,全诗的情感曲折跌宕,百转千回。而“三吏”以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将作者的感情融入于事件和人物的客观呈现上,也呈现出复杂性。复杂的情感投射出作者创作时所反映的多层次意旨。
艺术特色
杜甫的“三吏三别”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杜甫巧妙的写作艺术分不开。虽然杜甫这六首诗的取材和内容表达较为一致,但是杜甫在写作手法上却善于变化,于变化之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加强内容的表达。“三吏”采用对话的形式,将外部矛盾表现出来;“三别”采用代言的方式,以主人公的口吻揣摩当事人的心态。
《石壕吏》中,杜甫采用多次换韵的方式将老妇人与差役之间的拉扯、周旋于对话中表现出来,串联起差役深夜抓人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一进门便大声嚷嚷,老妇人只能上前去应对,官吏当是呵斥将家中的人交出来,老妇人便不得不开始先从自己的儿子说起,说道“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中的儿子已经都去应战了,还有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官吏听到此处并未罢休,应该是接着询问,家中还有谁。老妇人只能再次回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儿。官吏此时更进一步地逼问,那谁给孩子喂奶?老妇人不得不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孩子还要吃奶不可以抓走孩子母亲。最后老妇人只能请求官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将自己抓走。老妇人与官兵的对话显示出官兵给予老妇人的压迫感,官吏一步一步将老妇人逼到绝路,老妇人只能请求官吏将自己带走,于对话中显示出剧烈的矛盾。《新安吏》中,诗人听到吆喝点兵,看到带走的都是未成年的中男,忍不住发问:“县小更无丁?”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诗人接着问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却不回答了,诗人无果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转而对被抓走的中男安慰、嘱咐,“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关吏》中诗人看到将士们正在修筑要道,询问道:“修关还备胡?”潼关吏便邀请诗人下马指着山隅为诗人介绍,神采奕奕地说明现在的工事是多么的牢固,诗人不禁感慨:“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诗人无法言说,只能嘱咐潼关吏告诫将领们不要重蹈覆辙。潼关吏的表现和诗人的担忧于对话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比,潼关吏们信心满满,诗人却不得不深深地担忧。
《新婚别》中,新婚妻子刚开始抱怨嫁给丈夫这个征夫还不如被丢弃在路旁,成婚之后连礼都未行完,自己尚无正当名分侍奉公婆,之后妻子在自己絮絮叨叨的碎碎念中可能意识到并无用,于是又转而开始担忧丈夫,最后又坚定地表明自己一定会等待丈夫归来。诗人在《新婚别》中将新妇的柔肠百转以代言的形式细致地描摹出来。《垂老别》中,诗人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的内心独白以代言的形式描写出来。子孙都已阵亡,自己也不得不上战场,可是实在不忍与妻子当面道别,想要悄悄地走掉,但是还是看到了来送行的妻子。妻子在路旁啼哭着为老者送行。老者看到在严寒之际妻子还穿着单薄的单衣,年老之际本应互相依靠,然而现在两人却要分别,更难过的是此次生离便是死别。妻子也深知,只是劝老者努力加餐饭,越是至爱真情越发使人难过。已到暮年的老者开始回想年少时光,不禁与现在形成对比,心生感慨,谁曾想年老之际却要经历国破家亡的苦痛。诗人以代言的形式回顾了老者一生的经历。《无家别》中,诗人以代言的形式描摹了征夫战败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的所见所感。“园庐但蒿藜”是征夫归来后所见的家乡的情景;“归来寻旧蹊”,回家的这条路当是走过千遍万遍早已熟记在心,但是征夫却要“寻”,表现出故国家园变化之大;“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仿佛征夫才是那个外来者侵犯了它们的家园;“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表明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最后征夫感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如果没有家那老百姓还有何盼头,世上已了无牵挂,人生已不知何处是归处。
另外,在“三别”中诗人又选择了不同的写作手法,使三首同题材的诗富有变化,不会给人以相似或雷同之感,而让人觉得三首诗歌各有风味。《新婚别》开篇以“比兴”的手法与诗题中“新婚”相呼应,女子嫁给征夫就如同“兔丝附蓬麻”,但紧接着又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前后文形成转折。最后又以“比兴”结尾,“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一方面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挂念之情,另一方面透露出战争所造成的伤害。诗人所选用的每种叙述方法和诗歌中主人公的身份都相契合:《垂老别》采用“直起法”,开篇便直接点题并直抒心意,“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已经走过半百的老者,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至今老了却不得安宁,与《新婚别》中新婚妻子的娇羞和期盼不同;《无家别》开篇以倒叙的方式描述天宝以后的情形,“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天宝以后家园荒无人烟,表现出安史之乱初期的社会状况。而经过几年的战乱以后,作者最后发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现如今却是连家都没有了,甚至没有可以道别的亲人,连年的动乱战争,百姓越来越苦,于此诗中主人公的绝望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吏三别”虽然取材相同,但是杜甫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在变化中塑造出安史之乱中不同的人民个体,由此形成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群像和图景,使读者于不同的人物身上体会到深刻的人物情感和战争的残酷。
作品评价
明末·
王嗣奭《
杜臆》:“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
萧涤非:“这六首诗有一个总的基本思想就是爱国主义,说得具体点,就是号召人民忍受一切痛苦来进行自卫战争。”“这六首诗在全面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国者形象。”(《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
复旦大学原教授·
章培恒、复旦大学原教授·
骆玉明:杜甫对于个体的人在当时社会大动乱中的剧烈痛苦是具有深刻理解和同感的,但为了社会的安定、群体的利益,他不得不对作为群体代表的唐王朝政权加以维护(当然其中也含有儒家思想中‘忠君’的因素) ,因而不得不在写作中进行自我克制,缩小或掩盖民众与唐王朝的矛盾,以免导致对唐王朝的否定性评价”。“杜甫为了维护唐王朝,只得出以矫饰的手法。这就使诗歌的内容前后矛盾或者离开了真实。他那著名的《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都属于这种类型。”(《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把文学作品当做‘载道’‘言志’或是阐释某种哲学思想的工具,同样是无意于文学张力的追求,反而使得作品的文学性削弱。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讽谏诗,之所以文学质量不高,与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类的文学观念有直接的关联。”(《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守森:“杜甫的诗,更富于诗之品性的上乘之作当是自由奔放的《登高》《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篇什,而不是重在‘载道’,近乎实录的‘三吏三别’之类”。(《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吕家乡《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它们被普遍认为是杜甫的代表作,是照耀诗歌史的名篇。但其在备受赞誉的同时,也伴随着某些指责和争论。仅就现当代论者来说,据我所知,关于‘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郭沫若和萧涤非之间曾有激烈争论,章培恒、骆玉明的看法和康震的看法也迥然不同。关于‘三吏’‘三别’的艺术价值,诗人艾青,学者杨守森和孙书文都持负面评价。”“‘三吏’‘三别’并不是‘载道’‘言志’或是阐释某种哲学思想的工具,而是灵感的产品;不是缺乏文学张力的生活实录,而是富有文学张力的艺术创造。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等固然属于‘富于诗之品性的上乘之作’,但它们取代不了‘三吏’‘三别’的地位。在杜甫的心灵世界中,时代风云和个人悲欢固然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但在具体作品中,又多是有所偏重的。以诗的方式把握和表现时代风云远比以诗的方式把握和表现个人悲欢更艰巨,因此那些能够反映时代风云,概括广阔社会生活的优秀诗篇更难得,也更受到重视。‘三吏’‘三别’正是这样的诗篇,它们被人们誉之为‘史诗’或‘诗史’,评价高于那些主要表现个人悲欢的精美诗作,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符合诗美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