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驻防三姓地区的军政长官。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设三姓协领,加副都统衔,编有正黄、镶黄、正红、正白4旗,隶属
宁古塔副都统。雍正九年(1731年),设三姓副都统,隶属
宁古塔将军。首任副都统为觉罗
七十五。治所在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十年,增编4旗。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后隶属
吉林将军。计有协领以下官兵1540名,下辖三姓、富克锦两个专城驻防协领署。其辖境在吉林6城副都统当中,范围最大,东到海岸和约色河以北地区,北方包括黑龙江下游、库页岛及沿海岛屿,最北到乌第河以南,南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相邻,约当今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中俄瑷珲条约》后,辖地大蹙; 《
中俄北京条约》后,乌苏里江口及江东之地又被削占。宣统元年(1909年),东北官制改革后裁撤。
三姓城(今依兰县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清初东北地区七大重镇之一。三姓城三面环水,向为水陆交通要冲。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在三姓筑城,设协领驻守,隶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731年12月20日(清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廷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翌年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觉罗
七十五为三姓副都统,隶属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管辖,下领三姓、富克锦(今富锦市)两个驻防协领。
三姓副都统辖区最初范围广大,包括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库页岛及乌苏里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东到海和约色河以北地区,西隔毕占河与黑龙江将军辖区接壤,北至乌梯河以南,南至蜂蜜山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毗连。1858年和1860年(清咸丰八年和十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续增条约》(又称《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划分疆界,三姓副都统辖区大为缩小,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西至玛珽河(蚂蚁河)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接壤,南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为邻,北以松花江北岸三四十里(不等)与黑龙江将军辖区毗连。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吉林将军奏准于三姓城设置依兰府。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裁撤三姓副都统,设置东北路兵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