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是现代诗人
沈尹默创作的散文诗。发表在1918年8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三弦》以寥寥的几行字,刻划出和谐优美的意境。 全诗表达十分含蓄。从明丽的自然景色和破陋的人事景象的对照中,从宁静的环境气氛和跳动的三弦声音的映衬中,从老人被弦声吸引却抱头闷坐的神态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命运的感慨。
作品原文
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8年。作者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这首诗是他在北平时候所写的。
文学赏析
全诗分为三小节,每一节都是一幅画。三小节诗依次由远及近、清晰地表现为远景、中景、近景,从而又共同组合成有层次、有意境、逼真浑融的完整画面。
作者先描画的远景,重点突出了“中午时期,火一样的太阳”和“少人行路”的长街,强烈的日照,无人的街道,使画面显示出独特的静感。当然,这种静感与很多诗文中描写的工“静夜”截然不同,夜晚的静,往往清冷恬淡,而《三弦》中夏日正午的“静”却反射出一种灼热感,使人觉得沉闷。在这般沉寂的背景中,唯有三弦的专注在断墙颓垣边鼓荡,使原先那种寂寞、烦闷感又平添几分沉重。这便是作者在第二小节诗中所沉浸的一种气氛。在这一节诗中,作者并没具体描绘三弦的弹奏者,而旨在表现三弦的声响与节奏,然而,就在这一静一动之中,画面与音响交融一体,互为映衬,奠定了诗的整体格调。虽然在这第二小节诗中,也有“绿茸茸细草”,“浮着闪闪的金光”,似乎透出几分自然的生机,但终究抵不住鼓荡着的三弦声浪。诗的第三小节正表现了这种情景,作者用特定的方式,描画了一个身穿破衣、双手抱头、不声不响的老人,他的面貌神情虽不可见,然而他的动作、姿态却表明那声声拨动的“三弦”,正激起他心中的共鸣,并表现出他内心的孤寂与沉痛。这一幅以人物为主角,以景物、音响为背景的图画,真实地表达出当时社会人生的一个侧面,将古老的中国北方城镇的衰老与没落描画得极为传神,作者似乎在表现一种世道没落的情怀,又似乎在作一种人道主义的感叹。
这首诗由三弦的乐音中缓缓吐出,诗中用了一连串声母均为d、t的字,用以模写三弦的声音,又把阳声字和阴声字参错杂用,更显出三弦声的抑扬顿挫。《三弦》虽是新诗,却也采用了旧体诗词的表现方法,引用双声叠韵来帮助音节的和谐,造成有韵味的音乐效果。这首新诗在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词描绘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所革新创造方面,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还应指出的是,《三弦》中所用的白话,白得彻底,但决不粗俗,这在那个时代,实为难能可贵。
名家点评
现代著名作家
茅盾:“此诗比我们常见的分行写成长短一样的几行而且句末一字
押韵的诗更‘诗些’”。(《论初期的白话诗》)
当代诗人
蓝蓝:这是沈尹默最著名的一首诗。作者寥寥数语便描述出空无一人的街道和炎热夏天午间的沉闷。(《现代汉诗100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朱子南:《三弦》是他在文学样式上的创新之作,而在意境上又别具- 一裕,一经发表,即传诵一时。(《中国现当代散文精品鉴赏》)
当代文学家
胡适《新诗谈》:“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
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
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