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冶三彩窑址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冶河两岸,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是唐代遗址。
历史沿革
195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发现黄冶三彩窑址。
1972~197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先后三次调查黄冶窑,采集多件三彩器、单彩器及模具、窑具等。
197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开展了黄冶三彩窑址首次试掘,发现唐三彩堆积层。
1976~1983年,傅永魁继续展开黄冶三彩窑址调查,发现了三彩窑炉、作坊遗迹,以及大量三彩器物。
1984年,巩义市文管所与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再次开展黄冶三彩窑址调查,发现三彩器残片堆积。
2002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黄冶三彩窑址进行多次发掘,发现作坊、窑炉、采料厂等重要遗迹。
2005年7月,文物考古部门对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唐代窑炉六个,瓷片、三彩、素烧器残片一千五百余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八百余件。
2015~2016年,为配合基建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黄冶三彩窑址小黄冶村附近的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清理了一些遗迹,出土大量唐三彩遗物。
遗址特点
综述
黄冶三彩窑址分布在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约2千米的地段内,窑址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厚3米多,最深的达6米以上,有的文化层堆积达18层。时代从隋末、唐初创烧,历经五代和北宋,一直延续到金代。白胎、粉白胎居多,也见偏红胎,施化妆土,釉色多样,有单彩、白釉绿彩、白釉蓝彩和三彩等,以常见的黄、绿、白为主,见有蓝彩。施釉技法丰富,基本涵盖唐三彩的全部种类。品种丰富,器皿类占大部分,多见三足炉、罐、碗、洗等中型器和小瓶、小盅等小型器,其次为各类小瓷塑、俑、模型等,个别可高至40~50厘米,也生产一定数量的建筑构件。
烧造年代
第一期:由于这一时期是该窑址的初创阶段,遗存分布范围小,文化层堆积较薄,出土遗物不多。本期出土的青釉四系壶和各种青瓷碗,胎体厚重,釉色青中泛黄,常见有垂釉现象,这些都是隋代瓷器的特点。该期中的小型碗与林州北陵阳村隋代墓中出土的两件青瓷碗,在器形、釉色及烧造工艺方面完全相同。因此,第一期的年代推定在581~618年间的隋代。
第二期:该期以白釉、黑釉瓷为大宗,酱釉、青釉、茶叶末釉瓷不多,黄釉和三彩制品较少。胎体制作比较工整,胎质细腻、坚实,有白、粉白和灰白三种,前者以白釉瓷为主,后者常见于黑釉、酱釉瓷等。通体釉色一致,器表垂釉现象较少。器物造型比较丰富,烧造工艺以及釉色诸方面趋于成熟。第二斯的年代在唐代早期,即618~684年。
第三期:鼎盛时期,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增,绝大多数器物与前期器物相对应。从整体看该期仍以白瓷为大宗,三彩制品又明显多于白瓷,黑釉瓷趋于衰退,白釉蓝彩、绿釉、黄釉亦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除黑釉瓷不施化妆土外,绝大多数器物素烧前施一层较厚化妆土。出土的白釉蓝彩器物标本,胎质坚细,釉色纯净,色泽鲜艳,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第三期大约在684~840年,即唐代中期。
第四期:白釉瓷和三彩制品相对减少,实用的小型器类和玩具占主导地位,器形的制作不甚讲究。这一时期出土的大量白釉蓝彩制品、半绞胎枕和黄釉器皿,制作精良,釉色匀净,在本期的同类产品中属于上乘之作。该期内还发现有少量匣钵,表明这一时期匣钵做为窑具已开始被黄冶窑的工匠所使用。从出土的各类器形、釉色、装饰及烧造工艺与前期的同类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时代较晚的特征。推断本期为唐代晚期,大体相当于841~907年。
主要遗迹
窑炉
窑炉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制。这三种窑炉的平面均近似马蹄形,窑室、烟囱部分皆为半地穴式,普遍采用长方形土坯垒砌,火膛部分用高温耐火砖砌成。窑室内部都出土一定数量的三彩制品和窑具等。5号窑炉保存较好,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肉和护墙七部分组成,火膛平面近似梯形,口宽0.54米,进深0.40~0.46米,火膛底部低于窑床面0.48米。窑壁略弧,窑床前宽0.66米,后宽1.03米,中宽1.04米,长1.34米,残高0.50米。窑床上平铺一层耐火垫板,在垫板、窑壁上分别涂抹一层较厚耐火泥,窑床上粘结大量圆饼支烧,常见的3个一组,平面呈三角形,并残留少量窑柱、垫圈支痕和大量绿釉、黄釉斑块。隔火墙厚0.10米,在隔火墙下有4个烟道分别通向后面的2个烟囱。烟囱为竖长方形.左烟囱宽0.40米,长0.52米;右烟囱宽0.37米,长0.49米,两烟囱的隔墙厚0.20米,护墙采用不规则河卵石堆积在火膛耐火砖墙体的外侧,然后封土围护,窑内填有大量红烧土,出土的遗物有较多垫板、窑柱、三叉支烧、圆形素烧垫饼和三彩器残片。这些素烧垫饼都出现在烟囱底部纯净的红烧土内,尚未使用过。
作坊
作坊有窑洞式作坊、房屋式作坊。1号作坊坐北向南,分前室、中室和后室。前室做竖长方形,墙壁规整,南北长4.70米,东西宽3.56米,中室西扩部分做弧壁,不甚规整,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2.60米。残高0.10~0.50米,后室位于断崖之内。从断崖上暴露的迹象看,后室呈弧形顶,下宽1.88米,高3.04米,后室地面略高于前室和中室工作面。该作坊为依断崖挖筑的窑洞式建筑。在作坊内分布有5个辘轳坑,有圆锥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口径最大者0.60米,深0.86米,最小的口径0.40米,深0.68米。这5个辘轳坑中的1号、2号和3号辘轳坑位于作坊前室,平面布局接近等边三角形。4号、5号辘轳坑位于中室东西部,呈西北至东南向排列,练泥池3处。1号练泥池位于中室西部,南北长2.74米,东西宽2.20米,池底利用废弃的耐火垫板铺地,池北墙壁上局部残留有竖立的废弃垫板,在练泥池中东部有一大块长方石,推测为练泥台。2号练泥池,位于作坊前室西北部,东西长1.72米,南北宽1.40米,地面残留青灰泥厚0.05米,在青灰泥下有间距相等的3条东西向地槽,地槽宽0.14~018米,长1.72米,深0.06~0.10米,槽内堆积纯净青灰泥。这3条地槽和西墙壁上3个大小不一的土洞分别相连,表明,2号练泥场地的用途先后有所区别,3号练泥池,位于作坊中室西部,被1号练泥池所压。从局部清理的情况看,形制为坑状。整个作坊内淤积层达15层,出土遗物中,没有发现晚于唐代的器物。
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池
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池遗迹各1个,其中1号陈腐池保存较差,2号和3号池并列,保存较好。两池间隔0.20~0.30米左右,在两池的隔墙西头砌一砖槽相通,槽宽0.12~018米,3号池为淘洗池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40米,残深0.56米,2号池为沉淀池,东西长3.10米,南北宽2米左右,残深0.60米。池底和四壁皆用不规则的河卵石和长方残砖块砌成。池内的最下层堆积有较纯净青灰泥。出土遗物以白釉瓷为主,黑釉、素烧器、窑具不多,三彩器较少。器形有盆、碗、盅、钵、炉、瓶等。
文物遗存
黄冶三彩窑址出土文物有数千件完整或可以复原的唐三彩、部分唐青花以及大量的窑具和模具。
历史文化
出版刊物
2000年,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将考古资料汇集整理,出版了《黄冶唐三彩窑》一书,其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又合作出版了《巩义黄冶唐三彩》图录,这两本专著是20世纪黄冶窑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体现。
文物价值
 黄冶三彩窑址是中国考古已发现创烧唐三彩和唐青花瓷器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高的一处窑址。黄冶唐三彩窑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找到了唐三彩与唐青花的产地,而且为探讨唐三彩与唐青花的生产过程以及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黄冶三彩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黄冶三彩窑址,路程约6.1千米,用时约10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2 21:3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