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折肱,汉语词语,意为三次折断手臂,比喻多次失败,屡遭挫折。出自《
左传·定公十三年》。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有范氏和
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
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久病成医,是个老手了。
(3)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因以“三折肱”指代良医。 宋·
黄庭坚 《
寄黄几复》诗:“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