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
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
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地方时23时至01时)。
【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地方时01时至03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地方时09 时至11时)。
【未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地方时13时至15时)。
【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地方时19时至21时)。
把一夜分有五更(四时),按更击鼓报时,每更又有五点(六段)。每更就是1.2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4个小时,即144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2:24做饭,4:48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6:00卯时整,“三更四点”相当于凌晨1:36。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
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