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评剧团
三河市由韩德厚创建的民营戏班
三河市评剧团的前身为民营戏班。最初是由韩德厚(籍贯不详)于1949年11月在北京西皇城根一带组织艺人成立的东北剧社。在北京城内赶庙会演出,因经营收入不佳,1950年9月散班。同年10月,韩德厚、徐焕明等又重新组班,名为洪福剧社(取主要演员洪艳乔姓氏洪音为头字)。除继续在北京城内赶庙会演出外,也在石景山、长辛店一带搭棚卖艺演出。1951年洪艳乔离班,剧社改名为新兴剧社,徐焕明任班主。剧社演出范围不断扩大,北京城内的白塔寺、护国寺及通周等地都是其主要活动场所。1952年初北京市成立了评剧工会,对歌据社、戏班进行统筹管理。1952年5月,经北京市文化局批准,新兴剧社更名为维新评剧团。民主选举出新的团长,建立了团委会。演出主要在京西一带地区。
历史变迁
1955年8月,河北省昌平县文化局将维新评剧团注册定编,改称昌平县评剧团。河北省文化局和河北省通州专区文化科均派专人参加了注册定编会议。当时定编60人民主选举了团长徐焕明,副团长王志祥、张玉海,指导员王进贤,秘书茅大琴。并有以上五人组成了评剧团团委会。下设业务股、总务股、人事股等机构。
1956年6月,昌平县划归北京市。河北省通州专区将评剧团接纳并改称通州市评剧团。指导员王进贤调出,秘书由何振国改任。1957年,通州亦划归北京市改称通县。河北省将评剧团亦接受转制三河县。团址设在三河城内,正式定名三河县评剧团。三河县文教科派金俊峰任指导员。11月又派张子英接替任职。1958年5月,评剧团建立党支部。6月,指导员张子英兼任团长,任命徐焕明、花艳乔、齐采春为副团长。1958年12月,三河县并入蓟县,评剧团改称蓟县评剧团。1959年4月张子英不再兼任团长,郝会民接任团长。1961年1月,党支部书记由福名伦接替。
1962年,三河与蓟县分县,评剧团亦复归三河。由陈子全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徐焕明、花艳乔、齐采春为副团长。团址设在三河城内县委、政府西侧。1963年2月,陈子全调出,何振国接任党支部书记,正团长空缺。1964年11月,何振国免职,日常工作由当时社教工作队主持。
评剧团自1955年定编一直到1996年财政体制改革编制始终固定在60人左右。文化大革命前,全团实行月工资制,全团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文化大革命期间,演职员工曾经超过100人,因演出不收费,人员工资均享受财政开支。1984年,评剧团被定为财政补差拨款事业单位。当时也因评剧团恢复演出传统评剧,经济状况史无前例地富裕,卖票收入的票子都用麻袋装,演员收入也相当可观,是三河市评剧团艺术生产和市场经营的鼎盛时期之一。演出剧目也达70余部。
传统剧目
主要有:《花为媒》、《秦香莲》、《御河桥》、《小姑不贤》、《真假太子》、《穆桂英挂帅》、《十三妹》、《武则天》、《三看御妹》、《舍太君挂帅》、《天河配》等。
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向阳商店》《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租院》、《千万不要忘记》、《会计姑娘》、《红色联络站》等。
主要演出活动范围为三河境内,在北京城内也很有观众,因此,三河评剧团也经常晋京演出,而且中国评剧院的同行们也会去捧场,也有去观摩学习的,所以,三河评剧团在北京也名望很高。不仅如此,三河评剧团也曾到唐山、天津、张家口、承德、内蒙古、山西太原等地进行商业演出。
三河市评剧团为了后继有人,一方面培养青年演员,一方面不断输入新生后备力量。相继于1958年、1959年、1960年分别招收了三批学员。教学采取的办法是:由花艳乔、齐采春、王德华、王汉青等老艺术家,包人、包项、传、帮、带、以团带班、边教边学边实践,极有成效,给剧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突出的有:王德华、赵文祥、李桂云、张勤、赵淑芬、王静华、张洪勤、王守余等。
1964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以黄光坦为首的社教工作队主持评剧团日常工作。三河市评剧团进行了全面整顿,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作风的管理。使剧团出现了新的气象。特别是黄光坦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以后,对剧团的管理更加严格,剧团的风气正了,演员的干劲大了,演出场次多了,经营收入高了,剧团的社会形象也提高了。
1966年6月,由于开展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传统评剧被视为“四旧”而停演,演出的都是宣传性的综艺节目。主要有:活报剧、对口词、毛主席语录歌、时政歌曲、评剧清唱、样板戏选场、单弦、京东大鼓等曲艺节目。
1966年8月,评剧团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前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黄光坦被结合为“革命委员会”主任,赵淑芬、马振如为副主任。因演出不许售票而无收入,经济上全有县财政全额拨款。
同在这一年,三河县评剧团也改为三河县京剧团。评剧演员改唱京剧,并排演出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等样板戏。
1970年2月,花艳乔、李玉清、王志祥、白福贵、石振廷、张茂安、王贵生、赵宝元、张平、高万衡、王会兰等11人被下放到农村务农并停发工资。
1972年,三河市评剧团用人力拉的平板车拼制而成的流动舞台下乡演出。四至五人拉一辆平板车,换台口时,车上装服装、道具、生活用品及其他用品,到演出地点则拼搭成演出舞台。送戏上山下乡,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因此举在地市、省及全国极具影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题为《庄户剧团》——记三河县评剧团千里拉车送戏上门的专题报道。成为当时全国标杆剧团,很多专业团体都派人前来学习先进经验。
1973年初,三河市评剧团恢复了评剧演出。被下放的老艺术家陆续归团,并排练演出了《海岛女民兵》、《向阳商店》等现代剧目。同时,还上演了自创剧目《盘点》、《战龙潭》、《燕翎山》。并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两次参加了河北省戏剧调演。
1969年至1975年评剧团又先后招收了5批学员,由花艳乔、齐采春、赵文祥、张勤、温朝军等执教,又培养出了演员、演奏员20余人,皆成为评剧团的骨干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河市评剧团的正常组织机构得以恢复。黄光坦仍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1979年8月,恢复花艳乔、齐采春副团长职务,并新任命宋长林为副团长。此节段三河市评剧团人员发展到80余人。除恢复了营业演出外,并兴办副业,走上了“以副补文”、“以文养文”的阳光之路。
1979年,三河市评剧团编排的反映文革的评剧《春寒》,先后参加了廊坊地区、河北省戏剧调演,获廊坊地区戏剧创作、演出双一等奖。而在省会石家庄,却因该剧涉及文革内容,只将剧本印发交,。但《春寒》在河北戏剧界的影响却非同小可。
1980年后,三河市评剧团演出活动频繁,演出剧目增多,传统剧目有:《花为媒》、《秦香莲》、《窦娥冤》、《牧羊圈》、《屠夫状元》、《哑女告状》、《包公三勘蝴蝶梦》等20余部。现代剧目有:《祥林嫂》、《小女婿》、《杨三姐告状》、《闺女大了》、《合家欢》、《弄假成真》等0余部。
同时,因为第一代老艺术家逐步退休和退居二线,如:马振如、张德海、赵宝元。王会兰、花艳乔、齐彩春、李玉青、石振廷、李庆、白福贵、宋长林、秦少岭等。中青年演员相继接班担任主演和骨干。如:温朝军、张勤、赵文祥、赵淑芬、李桂云、王静华等。
1985年,三河市评剧团有演职员52人,具有中、初(国家三、四级演员、演奏员)职称的24人。
1985年,黄光坦调离后,县文教局对评剧团试行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党支部书记负责制,改为团长负责制。高连杰任党支部书记,只负责党务极大政方针工作,不再负责业务工作和全面工作。民主选举出的团长赵文祥负责评剧团全面工作。副团长纪志国、王小明、白万全。则在团长的领导下,个分管一部分具体工作。纪志国负责以副补文工作。王小明负责演出排练工作。白万全负责后勤工作。
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奖勤罚懒、打破了大锅饭、消灭了平均分配,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传统剧目增多,演出场次增多,一年就获利达6万余元。
1986年,为了解决经费不足,创建了精艺汽车配件厂。从办厂到1992年共给评剧团上交款37万元。
这一段时间,三河市评剧团的人员管理、演出收入、副业生产、社会效益等各项工作都是历史最好时期。
1987年,三河市评剧团排练演出了三河市文化馆马玉章创作的现代评剧《死心眼插足记》受到社会各界群众好评,并于1988年参加了河北省第2届戏剧节,获剧目、演出双奖。1979年5月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在沈阳举办的“振兴评剧交流演出”获得剧目奖。并先后被授予:“河北省送戏下乡模范剧团”、“河北省以副补文先进集体”等多项奖励。
这一段时间,三河市评剧团的人员管理、演出收入、副业生产、社会效益等各项工作都是历史最好时期。使三河市评剧团呈现出历史最高峰。
时光不会倒流,历史已经过去。三河市评剧团发展到了最高峰,则开始逐步下滑。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向剧团人进行了提醒,但无奈剧团人听不进去。故而,三河市评剧团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剧团在剧团人手下,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悲的是,剧团人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也不愿如此,若意识到,则必行动。
1992年5月,由于评剧团与精艺厂领导层之间发生矛盾,精艺厂划归文化局领导。自1993年以后精艺厂每年向评剧团提供占地款2万元。
1993年,见于剧团人“老戏老唱,老唱老戏”,难以迈出新的步伐。三河市文化局对评剧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文化馆副馆长秦继昌接替赵文祥担任团长兼党支部书记。第一举措是:为了评剧后继有人,选送了15名学员到北京戏校学习。虽然为时已晚,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第二是将原以演出评剧传统剧目为主改成演出现代歌舞为主。评剧团不演评剧演歌舞?评剧演员,特别是了演员,很有意见。矛盾产生了,也没有解决好。故而,发生了多起上访事件。三河市文化局党组当然支持剧团领导班子,坚持继续改革。对那些评剧老演员,给予提前办理了病退手续,如温朝军、王静华、李桂云、张勤、赵淑芬等。有评剧天赋的,则离团而去,如现在大厂团当红的李玉梅等。新旧矛盾解决了,然而,三河市评剧团
却从此歌舞演不好,评剧唱不了啦。河北省第三、四、五届戏剧节也都没有参加。使大厂县评剧团从此而超过三河市评剧团成为廊坊第一、河北最强、全国标杆。
1994年,见于评剧团改革振兴的需要,三河市文化局又对评剧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由文化局副局长马金元兼任党支部书记,原任团长赵文祥回任团长,试图恢复剧团原气,振兴三河评剧团。并利用建团40周年庆典的契机,大造声势,再起东山。虚假繁荣了一年多的时间,副局长回位,原团长退位,评剧团工作,难以进位,领带面前,摆不上位,在社会上,也没了地位。
1995年,三河市文化局再次对评剧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由白万全接替赵文祥任团长,赵文祥改任党支部书记,王建国任副团长。局党组特意委派文化股股长崔继昌协助工作,提出了“立足本市,面向基层,小型多样,一专多能,服务各业”的办团方针。并编排了以宣传税法、水法、新闻出版法、治安条列、计划生育、勤政廉政、小康建设等内容的综艺节目近百个,十余个专场。走乡镇、进机关、到厂矿、下农村、在田间地头演出。1995年底到1996年初,不到一年就演出了128场,观众达13人次,受到群众好评和领导的肯定。
虽然如此,从1995年到2000年,五年里,三河市评剧团几乎没有评剧专场演出。
2000年11月15日,三河市文体局党组决定由文化馆馆长崔继昌兼任评剧团团长。经崔继昌提议,将停薪留职多年的原副团长王小明招回,任评剧团党支部书记。
崔继昌到任评剧团后,确定了“发展现代歌舞,恢复传统评剧,培养尖子人才,创建一流剧团”的建团方针及工作思路。提出了“台上塑造艺术形象,台下塑造自己形象,对内塑造剧团形象,对外塑造三河形象;我是剧团人,剧团是我家;人人争做好演员,振兴三河评剧团;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百姓埋怨政府”团训和口号。制定了评剧团近期及中、长远期发展规划。定出了各项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工作积极性高了,钻研业务的劲头大了。不到一个星期,就编排了一台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节目——校园红绿灯。在全市校园演出,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一下子打开了演出市场。接二连三的专场演出使评剧团初步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上任不到三个月,就带领剧团恢复了传统评剧《花为媒》及部分选场折子戏。在正月十五元宵商贸灯会上演出,一千多名观众在散戏后还恋恋不舍地不愿离开,非要再确认一下台上的演员都是那几位,出门时观众们还在交头接耳,赞不绝口,都夸评剧团又有希望了,以后又可以看到三河评剧团的评戏了。这次演出拉回了剧团一批忠实观众,还培养一批年轻观众,为剧团的振兴有了群众基础。
崔继昌到评剧团工作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整整四年。在他的努力争取和不懈地追求下,解决了评剧团的五大难题:1、解决了全体员工的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为此,他上下使招,把时任的主管领导都逼烦了,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解决了剧团全体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全团人员一条心,接连创出新的业绩。2、解决了评剧团的团址,使这个建团近五十年的老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固定资产由原来的几十万元一下子提升到近二百万元。3、增加了财政拨款。2000年底,崔继昌任团长时,虽说财政每年拨款22万元,但是因退休人员工资就需近24万元,所以不能全额发放退休金。自从解决了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到保险所领取退休金,退休人员满意了。可是财政每年的22万元钱却不再拨给剧团了,在崔继昌的极力争取下,财政勉强拨款5万元作为业务经费。然而他仍不满足,继续上下协调,市长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又增拨业务经费5万元,总额为10万元。在全廊坊就仅次于大厂评剧团,而强于其他任何剧团。4、2002年创作、排练、演出了他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现代评剧《傻柱子艳遇》,参加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获剧目、编剧、导演、优秀演员四项大奖,成为三河市评剧团新的里程碑。崔继昌一人获编剧、导演、优秀演员三项大奖,成为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一段佳话。5、四年恢复四出传统评剧:《花为媒》、《小姑不贤》、《杨三姐告状》、《劝艾宝》,使三河评剧团基本恢复了元气,增强了市委、市政府对评剧团的信任,坚定了评剧团全体员工的信心,使三河人民看到了评剧团希望,为评剧团的完全振兴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2004年11月15日,文体局文化股股长孙磊兼任文化馆馆长同时兼任评剧团团长。
2005年孙磊改兼任评剧团党支部书记,由王小明接任评剧团团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6 17:14
目录
概述
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