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古之所谓礼,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社会发展,礼之范围逐步扩大,由祭祀之礼而及于人伦之各种规范,再而至于有关政教之典章制度。今试以《仪礼》、《周礼》及大小戴《礼记》所涉及之内容观之,则天子侯国建制、疆域划分、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昏丧祭、服饰膳食、宫室卓马、农商医卜、天文律历、工艺制作,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以三礼之学,贵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学.前人“六经皆史”之说,礼书可为明证。
三礼及《大戴礼记》其成书之时代,有前有後,内容又桠复杂,其中一小部分不免搀有儒家之设想。但就其极大部分而言,则为记述当时或前人所行之礼制。如书申述职官、祭祀、聘问诸事,每与《书》、《诗》、《左传》、《国语》及其他古籍相合。至于考古出土文物,亦均可与礼书相印证。可见三礼所载,决非凭空虚构,实有所本。如学者善于取择,则三礼确为考订上古文化史实之重要资料。
《仪礼》、《周礼》及大小戴《礼记》,其文约二十四万字,在十三经中略次于《
春秋三传》,而其文简奥,时代跨越之长,串节之繁缛,决非其他古籍可以伦比。故前人谓“累世不能通,当年不能究”。季刚先生曾总结治礼之难,其故有四:一曰,古书残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简奥;四曰,异说纷纭。是为确论。
三礼之学肇于康成,郑氏兼注三礼,校古今文异文,网罗旧注,博综裹长。三礼自有郑注,後人乃能卒读。郑氏为《三礼目录》,而三礼之名亦由此始。《大戴礼记》郑未及注,在三 礼之外,即若存若亡,後竟残缺其半。郑氏之後,唐陆德明为《释文》,孔颖达、贾公彦作疏,均能搜集旧说,申张注义。宋元礼学,亦有创新之处。如聂崇义采旧图为《三礼固集注》,其後杨复《仪礼圄》,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李如圭《仪礼释宫》等,开後来绘图、释例、考释名物之先。清代学者,崇尚考据、训诂之学,于礼学尤为重视,咸有新疏,每种多至十数家。其考释经记,补正注疏,往往超越前人,大有裨于後学。
三礼及《大戴礼记》,本文约二十四万字,其後郑注、唐人疏,清人新疏,以及历代考释三礼之重要著作,不下千馀卷,将几千万字。卷帙浩繁,检索贵难。爰依辞书之例,摘录三礼及《大戴礼记》中有关制度、典章、礼仪、名物等专用词语,约五千条,加以诠释,竣录原文及有关注释及考证,凡《诗》、《书》、《左傅》等古籍及考古出土文物,有足互证者,亦录而通释,附以插图,定名为《三礼辞典》。此书或有助于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学者。
钱玄(1910-1999)字小云,江苏吴江同里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毕生从事古汉语教学与古文献研究,是我国著名的礼学暨语言学家。曾执教于
南京师范大学,兼任《汉语大词典》顾问、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曾出版《三礼通论》、《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校勘学》等论著及领衔注译之《周礼》、《礼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