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历周期,在我国汉代也发现日、月食具有一个135个朔望月的周期。135个朔望月等于3986.6天,约等于11年少31天,也就是说日、月食每过11年少31天重复发生一次。这个循环周期记载在汉代的“三统历”中,因此也称为“三统历周期”。
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开始实施的历法。西汉末
刘歆把
董仲舒唯心主义的“三统说”(即历史循环论,认为天之道周而复始,黑、白、赤三绕循环往复)塞进太初历,稍事初充,改名三统历。由于它穿凿附会于乐律、易数、五行等,并以神秘地解释历法中一些数据的来源,在理论上违背了科学和实践,对后世历法的改革带来不良影响。但歆所撰《三统历谱》,不仅系统阐述了邓平的八十一分法,而且初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知识和上古以来天文文献的考证,为《汉书.律历志》历法部分的蓝本。其具体内容有造历的理论,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及基本恒星的距离等。包含了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汉书.律历志上》:“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
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渺,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后汉书.律历志中》:“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王先谦集解引清钱大昕:“三统与太初异名而同实。刘子歆用太初法推衍之以说《
尚书》、《春秋》,又追日月五星同起牵牛之始,以为太极、上元,初非别立一术,则三统之名不自歆始也。”
中国古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经验规律,汉代《
太初历》记载了“三统历周期”,即交食(日食或月食)在经过135个朔望月后就会重现,换算成天则为3986.63天。
不管是“
沙罗周期”还是“三统历周期”,其所说的日食或月食的重现,都是指整个地球范围内的,而不是指同一地区。而“三统历周期”所指的交食也不尽相同,上一次是
日全食,下一次则可能是日偏食。不过,令人惊奇的是,2047年1月26日上午,同样是春节,我国公众将看到更精彩的
日偏食。北京与东北三省可观赏到大半个太阳被遮住的天象,其他地区的公众也能观赏到程度不同的日偏食。